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彭國翔《海天寥廓:唐君毅的精神、思想與生活世界》2025 。唐君毅:《由花果飄零轉化為靈根自植》

 

彭國翔《海天寥廓:唐君毅的精神、思想與生活世界》2025 。唐君毅:《由花果飄零轉化為靈根自植》

【新書推介】 《海天寥廓:唐君毅的精神、思想與生活世界》
作者︰彭國翔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25-09)
ISBN︰9789888913350
HKD︰178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各種已刊和未刊的原始文獻,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深入探究了唐君毅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對於一系列學界以往鮮有觸及的問題,包括:唐君毅如何理解「宗教」,他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什麼?以哲學家名世的唐君毅,如何看待世界上不同的哲學傳統,如何理解「哲學」?唐君毅是如何「談情說愛」的?愛情狀態中的唐君毅,又如何向心上人袒露自己對於男女關係、自我、社會事業、理想、人生以及哲學這些問題的看法?作為「新儒家」的唐君毅,如何理解道德實踐這一儒家「功夫」的根本?一生又是如何做功夫的?唐君毅與牟宗三、余英時、陳榮捷有着怎樣的交誼?與胡適又有着怎樣的交涉?唐君毅豐富的日本經驗包含哪些內容?對於日本文化以及中日文化的關係,他又有怎樣的觀察、思考和期望?本書都給出了全面和充分的解答。總之,對於唐君毅相互交織的三個世界,本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知與新思。
【學者推薦】
唐君毅先生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海外新儒家運動的主帥,其思想既富時代意義,也具足理論價值。彭國翔教授精研新儒家思想,本書搜羅解析唐先生個人的生命情思,以及他與當代東亞學術巨人交流互動的始末,可視為唐學的重要著作。
——楊儒賓(清華大學講席教授)
本書結合哲學分析與歷史考證,既細緻闡析唐君毅對宗教與哲學的看法,又詳盡敍述他的愛情、交誼與遊歷,把觀念與存在、抽象與現實共冶一爐。哲學思辨以概念為準,概念凌虛,本可不為實存生命所限,但中國哲學卻強調二者必須相輔相成,以免學不見道、枉費精神。作者筆下這位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界極富思辨性的哲學家唐君毅,生動立體、知行合一,正是中國哲學在現代返本開新的典例。對唐君毅及現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不容錯過。
——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目錄】
薦語
前言
第一章 唐君毅論宗教精神
 一、引言
 二、為什麼要肯定宗教精神
 三、什麼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四、宗教精神與人類其他精神活動的關係
 五、世界各大宗教傳統宗教精神的比較
 六、中國宗教尤其儒家宗教精神的特質
 七、建立新的宗教精神
 八、一些問題的觀察和分析
第二章 唐君毅的哲學觀:以《哲學概論》為中心
 一、引言
 二、對中文「哲學」與西文「Philosophy」的自覺區分
 三、「哲學」的範圍與內容:涵攝性的哲學觀的建立
 四、分析與評價
第三章 唐君毅與印度哲學:以《哲學概論》為中心
 一、引言
 二、唐君毅透過哪些文獻了解印度哲學
 三、唐君毅討論了印度哲學的哪些內容
 四、唐君毅是如何討論印度哲學的
 五、唐君毅的印度哲學研究及其方法的意義
第四章 愛情中的唐君毅:以《致廷光書》為中心
 一、引言
 二、對於愛情和男女關係的理解與處理
 三、對於自我的理解與定位
 四、對於社會事業和理想的理解
 五、對於人生的理解
 六、對於哲學的理解
第五章 人生過處惟存悔:唐君毅日常生活中的反省與自訟
 一、引言
 二、四十年代的自我反省:以《致廷光書》和《人生之體驗》為中心
 三、五十年代的自我反省:以《日記》為中心
 四、六十年代的自我反省:以《日記》和《病裏乾坤》為中心
 五、七十年代的自我反省:以《日記》為中心
 六、結語
第六章 唐君毅與牟宗三的交往和友誼
 一、引言
 二、1939 年秋冬至 1949 年 6 月:共處大陸時期
 三、1949 年 6 月至 1960 年 10 月:分處港台時期
 四、1960 年 10 月至 1978 年 2 月:共處香港時期
 五、彼此的肯定、支持和信任
 六、著作的相互閱讀和欣賞
 七、結語
第七章 唐君毅與余英時的交往
 一、引言
 二、1950─1955:兩人同在新亞書院時期
 三、1956─1970:唐君毅兩次訪美及余英時在美期間
 四、1971─1978:余英時重返新亞時期和唐君毅的晚年
 五、唐君毅和余英時關係的解析
第八章 唐君毅與陳榮捷的交往
 一、引言
 二、廣州相識
 三、通信保持
 四、東西會議
 五、香港相聚
 六、互信互助
 七、何以相惜
第九章 唐君毅與胡適的交集及其對胡適的評價
 一、引言
 二、唐君毅和胡適的交集
 三、唐君毅對胡適的批評
 四、唐君毅對胡適的肯定
 五、結語
第十章 唐君毅的日本經驗及其日本文化觀
 一、引言
 二、訪日經歷
 三、與日本友人的交往
 四、與日本友人的通信
 五、對日本文化的觀感
 六、對中日文化關係的觀察與思考
【作者簡介】
彭國翔
現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馬一浮書院兼任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以及世界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訪問學人與研究員。曾獲「2016 年度北半球國家與文化克魯格講席」(Kluge Chair in Countries and Cultures of the North)、「2009 年度貝塞爾研究獎」(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及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除本書外,還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2003,2005,2015,2023)、《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2007,2019)、《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2009)、《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2012)、《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鈎沉》(2013,2015)、《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2013,2018,2019)、《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2016)、《中國哲學方法論:如何治中國哲學》(2020)、《身心修煉:儒家傳統的功夫論》(2022)、The Confucian Tradi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Humanism (2023),以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學術翻譯、主編叢書多種。

唐君毅《病裡乾坤》《愛情之福音》 (我與宗教徒)。



【整理:劉浩賢/圖︰香港電台、唐端正】
「真正的智慧是生於憂患。因為只有憂患,可以把我們之精神從一種定型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以產生一超越而涵蓋的胸襟,去看問題的表面與裏面,來路與去路。」1958年,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及唐君毅,這四位在近代華人學術界、文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共同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而主要起草人是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1909-1978)。
唐君毅閒時消遣不多,有時會與家人去海邊散步。(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唐君毅閒時消遣不多,有時會與家人去海邊散步。(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唐君毅銅像,放置於新亞研究所唐君毅紀念室內。
唐君毅銅像,放置於新亞研究所唐君毅紀念室內。

唐君毅於1949年來到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一起創立亞洲文商專科夜校,翌年改名為新亞書院。新亞書院哲學系首屆學生唐端正形容,那時的新亞算是難民其中一個棲身之所,不少同學都住在調景嶺,下課後趕不及乘車回家,就在炮台街的宿舍一起擠,身為老師的錢穆、唐君毅,有時亦會留宿。睡在碌架床的唐君毅,不時會在夢中呼「天呀!天呀!」是艱苦中的感歎。艱苦,既是經濟上的緊絀──唐君毅等不斷在其他院校兼課,向報紙雜誌投稿,以收取微薄稿費,支持新亞的開銷;也是中國文化的凋零──大陸政權易手,傳統文化備受打壓,儒家學說難以再在大陸傳授。興辦新亞,就是希望能保留中國文化種子。
唐端正攝於新亞中學圖書館,亦是當年新亞書院的圖書館,身後是錢穆頭像。
唐端正攝於新亞中學圖書館,亦是當年新亞書院的圖書館,身後是錢穆頭像。
唐君毅在1952年《我所了解之新亞精神》中,說到新亞之教育文化理想︰「希望以日新又日新之精神,去化腐臭為神奇,予一切有價值者皆發現其千古常新之性質」、「再求與世界其他一切新知新學相配合,以望有所貢獻于真正的新中國、新亞洲、新世界。」長於文學與文化口述歷史研究的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熊志琴博士指,這篇文章正表達唐君毅眼中的新亞精神是不斷形成及創造的經驗,而且是流動和開放的,各人儘可有不同的了解。
唐端正(右一)攜家人往唐君毅(左二)家拜年。(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唐端正(右一)攜家人往唐君毅(左二)家拜年。(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唐君毅晚年患癌,卻甘願承擔復興中國文化的責任至最後一刻。唐端正憶述,老師後期即使身體虛弱,亦分秒必爭地寫文章、教書、校對自己的著作,全心全意,鞠躬盡瘁,去世前一日都是在上課。「他一息尚存,都要盡自己的努力。」
唐君毅(左三)患癌後到台灣接受治療,唐端正(右一)與同學赴台探望。(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唐君毅(左三)患癌後到台灣接受治療,唐端正(右一)與同學赴台探望。(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花果飄零」,不少人談及唐君毅時都會想起這一句,但下句「靈根自植」,卻被人忽略了。1961年,唐君毅發表《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文,指東南亞各國政府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種種方法壓抑海外華僑社會,不少人被迫改變國籍,他憂慮四、五十年後,華僑社會將全部解體︰「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只有在他人園林之下,托蔭避日,以求苟全」,文章引發不少迴響。
唐君毅離世後移葬台灣,唐端正(左二)與同學到墓前拜祭。(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唐君毅離世後移葬台灣,唐端正(左二)與同學到墓前拜祭。(照片由唐端正提供)
兩年多後,他再發表《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一切民族之自救……必須由自拔於奴隸意識而作為自作主宰人之始」、「故無論其飄零何處,亦皆能自植靈根……其有朝一日風雲際會時,共負再造中華,使中國人之人文世界花繁葉茂,于當今之世界之大任者也」。這正與新亞校歌「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相對照。
(原文刊於7月27日《晴報》)

// 「真正的智慧是生於憂患。因為只有憂患,可以把我們之精神從一種定型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以產生一超越而涵蓋的胸襟,去看問題的表面與裏面,來路與去路。」1958年,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及唐君毅,這四位在近代華人學術界、文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共同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而主要起草人是新儒家代表人物 ── 唐君毅(1909-1978)...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