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塔莎·杜朵Tasha Tudor: A Still Water Story (塔莎杜朵,一個人的田園生活)上田義彦《いつも世界は遠く、》》(世界總是遙遠的)

 

塔莎·杜朵(英語:Tasha Tudor,1915年8月28日—2008年6月18日)是一位美國插畫家兒童文學作家。生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父親是飛機設計師W. Starling Burgess,母親是肖像畫家Rosamond Tudor。原名Starling Burgess。因為其父親喜歡《戰爭與和平》中的人物「娜塔莎」,故不久給其更名為「娜塔莎」,簡稱「塔莎」。由於其母親在向她的朋友介紹是常常稱她為「Rosamund Tudor's daughter,Tasha」(Rosamond Tudor的女兒,塔莎),故很多人誤認為他姓Tudor。由於這個發音好聽,所以在其第一次離婚後,就正式更名為Tasha Tudor。她受父母影響較很大,她從其父親那裡繼承了想像力和獨創性,從母親那裡學習繪畫。由於嚮往田園生活,所以她15歲輟學去過一個人的田園生活。1938年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南瓜月光》(Pumpkin Moonshine)一舉成名。同年與Thomas McCready結婚並定居康乃狄克州。她與丈夫育有兩男兩女。後來她與丈夫在新罕布夏州買了一處巨大的古舊農場。1961年兩人離婚。之後塔莎·杜朵與Allan John Woods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1971年,定居佛蒙特州,直至去世。

書籍作品

同時作為文字作者與插畫者

  • 《Pumpkin Moonshine》
  • 《Mother Goose》,獲得1945年凱迪克獎的銀牌獎
  • 《1 is One》,獲得1957年凱迪克獎的銀牌獎



92歲的她活成了仙女的模樣

這位92歲的獨居老人名叫塔莎·杜朵,是美國著名的繪本作家和插畫家。她的生活被拍成紀錄片,在美國和日本引起高度關注,被評為最受憧憬的女性人物第一名。這位看起來普通的老奶奶究竟有什麼迷人之處呢?
塔莎奶奶出生在美國名家之家,她的家庭客人包括愛因斯坦、馬克吐溫等著名人物,她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或許是受到了從小的特殊教育環境影響,塔莎比同齡人更有主見和想法。她熱愛大自然和鄉村風光,與參加各種派對相比,更渴望擁有自己的牛。
15歲時,塔莎從學校退學,迷上了繪畫和農業,開啟了她的藝術生涯。她一生致力于兒童插畫,創作了80多冊繪畫作品,獲得了美國最權威的繪本獎凱迪克大獎和女王終身生就獎,也深深影響了許多孩子的成長。
23歲時,塔莎結婚并育有4個孩子,但因無法認同她的生活方式,她的丈夫離開了她。塔莎只能依靠繪畫和手工藝生活。
57歲時,孩子們獨立后,塔莎奶奶獨自搬到佛蒙特州,在一座山丘上建造了一座18世紀風格的鄉村別墅,開始了真正的田園生活。
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機械,一切都回歸最樸素和簡單的農業文明。
平常的生活簡單而充實,養雞養羊、種瓜果蔬菜、做飯,塔莎奶奶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她熱衷于各種編織和縫紉,經常穿著自己設計并制作的裙裝,戴著各種漂亮的頭巾,即使獨自生活,也注重打扮。
塔莎奶奶喜歡親近大自然,每天都在享受生活。她熱愛園藝,建造了自己的秘密花園,種植了各種各樣的花草,在澆水和施肥中找到了最簡單的快樂。
在閑暇時,她有貓狗陪伴,孫子孫女們也經常來看望她,她從未感到孤獨,生活中從未缺少陪伴。
"放下是一種能力"。在被物質欲望浸透的現代社會,塔莎奶奶卻過上了最簡樸的農家生活,放下一切誘惑,過得自由自在,從容不迫,令人羨慕。





1835年10月,蕭邦造訪萊比錫,停留了兩天。10月4日星期日,第一天和孟德爾頌一起彈鋼琴。🎹🎹
孟德爾頌為蕭邦安排了一場自己神劇《聖保祿》的演出,並認為蕭邦是一位「完美的音樂家」。在當地,蕭邦還會見舒曼、克拉拉·維克。
1836年9月,蕭邦再次前往萊比錫,在那裡將他的《G小調敘事曲》獻給了舒曼。🎹
1845年,孟德爾頌請蕭邦為他的妻子塞西爾創作幾首曲子,蕭邦答應,並寄來了親筆簽名瑪祖卡舞曲(Mazurkas, Op. 59, to Cécile Mendelssohn-Bartholdy)。


wwww

「一張照片會記錄下某一天、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某個人。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它依然會忠實地將拍攝的瞬間原原本本地呈現給觀者;照片越隨意,越是沒有經過任何籌劃,就越能生動地展現當時的情景。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依然能保持著原始、不加修飾的質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我看來,照片天生就具有向各個方向開放的能力。
但是,若使用照片的人或拍攝者有在相片中加入自我的思考過程,或他們加諸於相片的意圖力量越強大,這種「開放的能力」就越有可能局限於某一個有限的方向。因此,當我欣賞照片時,我會努力真正地睜開雙眼,以更自由、更無拘無束的方式去觀察世界。 」
日本攝影師上田義彥的《いつも世界は遠く、》以近 800 頁的篇幅,共 580 張親手沖洗的相片──涵蓋他的知名作品、未能發表過的早期作品,以及他近期的新作──記錄了上田義彥開始舉起相機以來 40 年的職業攝影生涯軌跡。
森林與河流、家庭影像、人物肖像、建築、標本、紙張、蘋果樹⋯⋯儘管縱橫於廣告界多年,但上田義彥總是不將自己侷限於特定的藝術和廣告框架,始終以真誠而敏銳的目光捕捉世界各地、萬事萬物的美好瞬間,感知生命周遭光影間的微妙之處。觀者也彷彿能發現他滲透時空牽動的細微變化,再從中提煉情緒,進一步轉譯為感性又不失主張的視覺語彙。
日文書名《いつも世界は遠く、》(世界總是遙遠的),揭示了上田義彥攝影的魅力之處:在人與鏡頭的距離之間、事與物的距離間,看見遠方,也看見茶道般的韻律與層次。而英文書名《From the Hip》亦象徵著將這些影像收束成特定主題,以直覺為支撐,捕捉偶然與必然交織的瞬間:有如在漫漫時間長河中捕捉到的一刻永恆,與觀眾的記憶和情感產生了共鳴。
而除了影像外,本書首次收錄了上田義彥在旅行中未曾發表的日記和筆記。這些關於光影和觀看之樂的文字,以碎片般的思緒構成了另一條軌跡,試圖揭開攝影的奧秘。
「相片的魅力之處在於,無論何時,你只需要凝視它,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便會如潮水般湧現,彷彿就在昨天。正因如此,我旅行時總會隨身帶著一個喚起這個奇蹟的設備:相機。它正是實現影像魅力的神奇工具。」
上田在談論自己的作品時,常常使用「奇蹟」一詞。也許是因為他深知,攝影這種神秘的行為並非僅僅依靠個人的意圖或行動就能完成,而是深受自身之外因素的影響──或許是照片本身蘊含的巧合與獨特性,也或許是眼睛與事物之間的距離。因此,《いつも世界は遠く、》可以說是上田眼中的一場「旅程」。記錄下他發自內心地熱愛並珍惜時間的流逝,且持續以深情的目光凝視世界,靜靜地與時代產生共鳴,並與我們所處的世界開啟新的邂逅。
上田義彦《いつも世界は遠く、》

日本攝影師上田義彥, 1957 年生於兵庫縣,自攝影專門學校畢業後跟隨攝影師福田匡伸、有田泰而門下,於 1982 年獨立,為眾多知名品牌如:三得利、資生堂和無印良品等拍攝廣告,同時不乏人像、自然風景和快照影像等創作,自由橫跨藝術與商業領域之間。其風格揉合著一股古典性質的基調,柔美的光影含混曖昧與靜謐,給予人們縈繞不去的思索及心靈交會的瞬間,曾獲東京 ADC 賞最高賞、紐約 ADC 賞等國際多項攝影大獎。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