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Start with Why (2009) and The Infinite Game (2019).「關係旅程」vs「交易式」問題解決;《文訊》雜誌與各地華文作家

 //連續三個夜晚,我都沉浸在過期《文訊》雜誌的篇頁裡,細讀其中各種訊息。許多老作家的身影與早已絕版的書封,總讓我熱血沸騰,興奮不已。還沒看完,仍在努力整理札記資料。合十感謝《文訊》雜誌,讓我滿血復活、功力大增。// 紙上極樂

文訊 327 目錄 2013年1月



Simon Oliver Sinek (born 9 October 1973) is an American author and inspirational speaker on business leadership. His books include Start with Why (2009) and The Infinite Game (2019).

// 《先問,為什麼?》作者警告:我們的教育,正培養出最適合被AI淘汰的孩子

想像一個場景。你和伴侶大吵一架,你想做對的事,於是你打開ChatGPT,鉅細靡遺地輸入剛才發生的所有爭執細節,並請它告訴你該怎麼做。你拿著那段堪稱完美的台詞,走到伴侶面前,誠懇地說:「親愛的,我希望能為這件事負起全部責任,我非常在乎我們的關係。」她靜靜看著你,問:「這答案,你從ChatGPT來的吧?」你誠實點頭:「是的。」
這下,情況會如何發展?
你明明每個步驟都做對,說出教科書等級的標準答案。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思想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拋出這個思想實驗,像一支銳利的探針,刺入我們這個時代最巨大的迷思核心:在追求效率與完美的道路上,我們是否正不自覺地,拿最珍貴的人性特質去交換?
我們正在用一種完美卻冰冷的「交易式」問題解決,取代那雖然笨拙卻充滿溫度的「關係旅程」。我寧願你結結巴巴地、笨拙地摸索如何道歉,我們一起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因為當我們共同走出爭吵時,關係會變得更加緊密。這份連結,從來不是來自完美無瑕的答案。
終點的誘惑,旅程的遺忘
我們活在一個對「結果」過度迷戀的社會。我們關心產出、關心績效、關心數字,勝過一切。當人們談論AI,總是驚嘆它寫出交響樂、畫出曠世巨作、解決複雜難題的驚人「能力」。我們只看見那個光鮮亮麗的終點,卻完全忽略抵達終點前那段不可或缺的旅程。
西奈克一語道破盲點:「人們總告訴我們,生命無關乎目的地,而在於旅程。但面對AI,我們卻只談論目的地。」
他坦言,自己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更聰明、更善於解決問題、更能洞察模式的人,並非因為書架上存在一本印有他思想的書,而是因為他親筆「寫過」那本書。那段組織思緒、將腦中紛亂想法梳理成線性敘事的痛苦過程,才是讓他成長的關鍵。
「那段極度痛苦的旅程,才是我成長的原因。」
這份掙扎的價值,同樣適用於愛、友誼,乃至於每一次的衝突。科技讓我們交出許多技能,我們不再需要記憶電話號碼,大腦的這部分功能彷彿直接罷工。這或許無傷大雅,畢竟記不得電話號碼,不會真正影響我們建立關係、應對壓力的能力。
但現在,我們要交出去的,可能是更核心的人性技能。當朋友陷入低潮,我們懂得如何陪伴嗎?當與伴侶爭吵,我們知道如何修復嗎?當面對職場衝突,我們有能力和平化解嗎?或者,我們只是轉身問AI:「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AI會給出一個答案,而且可能很有效。但你,什麼也沒學到。這就像AI為所有人提供船隻,讓你輕鬆渡海,卻沒人教你游泳。平日風平浪靜,你感受不到差異;可一旦風暴來襲,你便毫無生存能力。 我們不能一邊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一邊放棄學習如何「做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個人責任。否則,那些定義我們之所以為人的寶貴技能,終將消失。
完美的詛咒與「侘寂」之美
曾幾何時,網路上的文字還帶有人的氣息。如今,西奈克無奈地說,他收到許多由AI代筆的完美郵件,用詞精準、結構完整,卻感受不到一絲溫度。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跟對方的AI對話,那份意義便蕩然無存。
有趣的是,這股「完美到不真實」的浪潮,正催生一股反向的渴望。人們開始珍視那些帶有瑕疵的、不那麼精緻的、充滿「人味」的創作。就如同現在藝術界,藝術家甚至需要簽署切結書,證明自己的作品「由人親手繪製」,而非AI生成。這無關好壞,只關乎我們內心深處對於「人性觸感」的嚮往。
這恰好呼應日本一種深刻的美學概念——「侘寂」(Wabi-sabi),意指在短暫與不完美之中尋找美。一只手工捏製、釉彩不均的陶碗,為何比機器製造的完美器皿更動人?一塊帶有天然紋理的木頭,為何比光滑的塑膠製品更具生命力?
因為它們獨一無二,因為它們帶有手工的痕跡,帶有「可能犯錯」的人性。
「人的美麗之處,不在於我們總是做對,而在於我們經常做錯。」
我們之所以墜入愛河,不是因為對方完美無瑕,而是因為對方接納我們的不完美;而當我們學會擁抱對方的缺點時,我們便確認自己身在愛中。觀看兩位頂尖棋手對弈,之所以引人入勝,並非因為他們每一步都完美,而是因為其中充滿不可預測的「人為失誤」,那正是戲劇張力的來源。
過度追求完美,就像第一次約會或面試,我們總是穿上最好的衣服,呈現出最自信、最討喜的一面。但那不是真實的你,那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隱藏所有缺點的「AI版本」的你。而AI,正是這種虛假完美的極致展現。它永遠不會犯錯,永遠不會失態,卻也因此,永遠無法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將野心設定於資源之上:為何失敗比成功更可貴
這種對「不完美過程」的擁抱,延伸出一個更具挑戰性的觀點:為什麼缺乏資源的小公司,反而時常比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更具創新精神?
西奈克提出一個深刻的洞察:關鍵在於「你的野心是否大於你擁有的資源」。 小公司因為一無所有,所以必須發揮極致的創造力,去追逐那個看似不可能的遠大目標。相反地,大公司的目標往往安穩地落在其龐大資源可及的範圍內,反而扼殺真正的創新動力。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商業,更應成為我們個人生活的準則。我們需要刻意地去設定那些超越自己當前技能、金錢與智慧的夢想。因為,那正是激發創造力、逼迫我們走出舒適圈的根本來源。這聽起來像在擁抱失敗,而事實正是如此。
「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自認是個失敗者,因為我的野心總是比我的能力更大。但我深信,在80%的程度上失敗,遠比在30%的程度上成功要好得多。」
這段話,是對我們這個「結果至上」文化最溫柔的反叛。它提醒我們,目標的價值不僅在於達成,更在於它在我們追尋的過程中,將我們塑造成何種樣貌。
知識工人的反噬,與下個世代的必修課
西奈克的觀點,為我們當前的教育敲響一記警鐘。若我們將他的警告對準下一代的教育,會浮現一個令人不安的推論:首先,AI的本質是成為一台完美的「答案機器」。
這意味著,任何僅僅追求標準答案、缺乏彈性與人性洞察的技能,都位在最容易被取代的危險區。然而,環顧我們的教育現場,許多時候我們仍在獎勵孩子快速、準確地記憶與複製知識——這恰恰是AI的絕對強項。我們測驗背誦,卻很少評估同理心;我們要求標準答案,卻忽略解決真實世界衝突的能力。
這形成一個巨大的諷刺:當西奈克大聲疾呼必須教導孩子AI無法複製的人性素養時,一個過度僵化的教育體系,卻可能正無意識地,大量培養出最適合被AI淘汰的下一代。
歷史總帶著一絲諷刺的幽默。回顧1970、80年代,當機器人進入工廠,大量藍領工人失業。當時,華爾街與企業的菁英們對著那些失去傳承幾代人工廠工作的工人說:「這是科技的趨勢,你們必須『重新學習技能』(Reskill)。」快轉到今日,換成AI準備取代程式設計師、金融分析師。如今,反倒是這些昔日的「知識工人」開始為工作擔憂。鐘擺,終究會擺回來。
面對這個充滿變數的未來,假使今天有一個十歲的孩子站在我們面前,問該為未來準備什麼?西奈克的答案並非學習提示工程(Prompting)。他給出兩個更根本的建議:
第一,學習如何當一個真正的朋友。在每一次的玩樂中,拿走手機,讓孩子們真實地互動、爭吵、和好。教導他們如何道歉、如何稱讚、如何同理、如何負起責任。這些無法被量化、無法被AI複製的人際互動能力,將成為未來世界中最稀缺、也最寶貴的資產。
第二,去學習一項「真實」的技能。去親手建造、設計、想像、書寫一些困難的東西。這並非為了產出,而是為了那個「過程」本身。偉大關係的基石,並非從不吵架,而是懂得如何和平解決衝突。而這種智慧,只能從一次次笨拙的摸索與實踐中獲得。
自信與智慧,從來不是憑空出現。它們是從過往的經歷中提煉出的結晶。正是因為我們曾經歷過那些讓我們徹夜難眠的恐懼與挑戰,如今才能處變不驚。如果AI替我們完成所有困難的事,我們或許能避開許多失敗,但最終,我們只會成為一個更加恐懼的空殼。
在灰燼中,重新看見珍貴
在一次洛杉磯大火中,西奈克的住處離疏散區愈來愈近。他被迫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打包「逃生包」,決定哪些東西必須帶走,哪些又必須捨棄。
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發現自己帶走許多從未想過很重要的物品,卻留下許多曾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對於一幅他深愛卻無法帶走的畫,他站在畫前,對它說「謝謝你」,然後鄭重道別。那感覺,就像與摯愛告別。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體會到,我們生命中一切事物的暫時性。這也讓我們反思,當AI浪潮如同那場大火逼近,我們真正害怕失去的是什麼?是工作、是效率,還是那些在掙扎與不完美中所淬煉出的智慧、韌性與愛的能力?
AI可以為我們撰寫道歉信,卻無法代替我們學習如何去愛;AI可以為我們譜寫樂章,卻無法給予我們在創作掙扎中獲得的成長。或許,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的黎明,我們最該做的,不是問AI能為我們做什麼,而是問我們自己,還想留下什麼,做為一個真正的人。// 蕭上農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