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拉·布里格斯(Ella Briggs,娘家姓埃爾莎·鮑姆菲爾德;1880年3月5日-1977年6月20日)是一位奧地利設計師和建築師。 [1]
生平
埃拉·鮑姆菲爾德於1880年3月5日出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 1901年至1906年,她在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Kunstgewerbeschule Wien)學習,主要師從著名設計師科洛曼·莫澤(Koloman Moser),他是維也納分離派的領導者之一。 [2][3]
鮑姆菲爾德於1903年前往紐約,在那裡尋求職業藝術家的機會。 1904年,她在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舉行的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上榮獎章。 1907年,她在紐約嫁給了旅居奧地利的律師沃爾特·J·布里格斯(Walter J. Briggs),後者因欺詐罪名被判刑後逃離奧地利。他們於1912年離婚。 [4]
到了1910年,她已在紐約贏得受分離主義思潮影響的原創室內設計師的聲譽。她為位於59街和麥迪遜大道交匯處的紐約新德國劇院的社交活動室進行裝飾設計,該劇院因其現代化的劇院設計手法而備受讚譽。 [5] 布里格斯也與明娜·利·默瑟合作,為紐約新聞俱樂部大樓提供家具和裝飾服務。 [6] 《紐約建築師》雜誌對她的室內設計方案讚不絕口,稱她「將色彩和諧、簡潔、材料真實性和舒適度等現代原則融入了美國人的品味」。 [7]
1911年,埃拉·布里格斯搬回維也納,從事室內設計師的工作。 1912年,她在維也納開設了自己的室內設計公司。除了室內設計,她也設計家具。 [8]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她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新的方向。她想去維也納工業大學學習建築學,但當時建築係不允許女性以正式學生或旁聽生的身份入學。布里格斯成為第一位獲准在建築系旁聽課程的女性,並從1916年到1918年一直如此。 1918年9月,她轉學到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並繼續在建築系擔任旁聽生。 1919年秋季,她註冊成為正式學生。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她師從德國建築師西奧多·菲舍爾等人。 1920年,年僅40歲的她獲得了建築學位。 [9]
裴斯泰洛齊大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維也納陷入動盪,布里格斯手握畢業證書,於1922年回到紐約,尋求更好的職涯發展機會。她獲得了第一批獨立建築委託,並成為許多知名女性雜誌的撰稿人,例如《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撰寫有關現代家居的文章。 [10]
在紐約期間,布里格斯與維也納保持著專業聯繫。 1923年,她在維也納藝術家之家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1925年,她搬回了維也納。同年,她獲得了維也納市政府的委託,負責一個大型社會住宅計畫-裴斯泰洛齊大院(Pestalozzi-Hof,1925-27年)。後來,她又獲得了市政委託,負責建造維也納首個單身人士市政住宅-萊迪根海姆(Ledigenheim,1926-28年)。這些項目廣受好評,使布里格斯成為「紅色維也納」社會住宅計畫中的重要人物。她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有的兩位獲得維也納市社會住宅委託的女性建築師之一(另一位是瑪格麗特·舒特-利霍茨基(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 [11][12]
1925年,布里格斯前往義大利拍攝西西里建築時,因涉嫌德國間諜而被法西斯當局逮捕。她的入獄被國際媒體報道。 [13][14]
獲得建築學位後,布里格斯加入了兩個奧地利專業建築協會。 1921年,她成為奧地利工程師和建築師協會(ÖIAV)的首位女性成員。 1925年,布里格斯成為第一位加入奧地利建築師協會(Zentralvereinigung der Architekten Österreichs)的女性建築師。 [15]
儘管布里格斯在維也納取得了職業上的成功,但她並沒有獲得維也納市政府的進一步委託。 1927年,她搬到柏林,開設了一家建築事務所。 1928年,她受委託在馬林多夫設計一座現代主義街區。她也接到了許多展覽設計委託。 [16]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後,她將工作重點轉向私人住宅計畫。 [17] 受到衝鋒隊成員和老同事的威脅,布里格斯於1935年9月前往倫敦尋找工作。儘管在獲得工作許可方面遇到重重障礙,但到1937年,她還是移民到了英國,並開始重建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戰後她最重要的項目是位於比爾斯頓(Bilston)位於西米德蘭茲郡。 [18] 1947年,她獲得英國國籍,並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 1944年至1959年,她為英國雜誌《Homes and Gar》撰寫建築文章。
Works
- German Theater, social rooms, New York City, 1908 (demolished)
- New York Press Club interiors, New York City, 1909 (demolished)
- Pestalozzi-Hof in Vienna-Döbling (19th district), Philippovichgasse 2-4, 1925-1927
- Ledigenheim (today Julius-Tandler-Heim) in Wien-Döbling (19th district), Billrothstraße 9, 1926-28
- Apartment block in Berlin-Mariendorf, Rathausstraße 81–83b / Königstraße 42–43, 1928-29
- Haus Widera, Fontanestrasse, Kleinmachnow (Berlin), 1933
- Stowlawn Estate, Bilston, UK, 1946-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