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同學苦邦/許邦雄: HC: 東海IE1975級同學會狂想曲(2024年底). hc 與他打屁 , 談 "吃、喫、《國語日報字典 喫》有十三義。食、定食満喫"。 葉龍夫醫師走了2024,Tyler Cowen (1962~ 泰勒‧科文 經濟學), the man who wants to know everything《邊際革命 Marginal Revolution》經濟部落格

同學美國歸來,打電話說要回請我半年前的接風。我將他引入班上的Line 群組。

他以前一直笑說,台灣是老人的天堂---這句話好像有點雙關,只好嘆口氣.....

畢竟,大家老了點,種種表現,騙不了人。

但是交流總是非常好的。

他大學時代會在雨天去東海橋垂釣。


我前月從殯儀館搭計程車去台中高鐵站,路線竟然穿過墓廠的土地

公,又很快經東海橋 (完全不一樣了,沒野味......) 而他,則在加州獨自駕船出釣.....




許邦雄 2025 給1975級同學

2025.1
幾年前,許邦雄等同學蒙古烤肉時,在美國錄影送我,很感激。
近半年沒聽他的音樂創作,想念....HC: 東海IE1975級同學會狂想曲(2024年底)
1.2024年我們幾人回系上,我說希望有網站,每位畢業/退休同學,能錄影五分鐘,告訴大家職業生活的心得。
2. 我們能編年度報告書接到陳增雄的 通信錄 "2024 東海IE1975級同學聯絡電話等之更新"。

假設,我們每人負責打電話訪談3位同學,然後各寫100字報告受訪同學的"近況",然後匯總成"年度報告書" (以前海偉家發過數次.....)

3. 還有很多構想啦,如有興趣,再說.......





同學苦邦:  hc 與他打屁 , 談  
吃、喫、《國語日報字典 喫》有十三義。食、定食満喫

同學打屁引言://老外們猛然發現,華人的文化其實就是“吃”的文化!
謀生叫~糊口
工作叫~飯碗
受雇叫~混飯吃
靠積蓄過日子叫~吃老本
混得好的叫~吃得開
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
受人重用叫~吃香
沒人理會叫~吃閉門羹
有苦難言叫~啞巴吃黃連
嫉妒叫~吃醋
做得辛苦叫~吃力
理解不透叫~囫圇吞棗
廣泛流傳叫~膾炙人口
收入太少叫~吃不飽
負擔太重叫~吃不消
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
員警辦事不力叫~吃案子
欺人太甚叫~吃人夠夠
愛管閒事叫~吃飽了撐著
哈哈哈!還真是這樣呢!//
請增益,如"吃香喝辣"






吃的東西。如:「糧」、「麵」、「素」、「節衣縮」。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

二一四部首之一。

吃、吃飯。如:「髓知味」、「發憤忘」、「廢寢忘」。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無魚。」

嚐到、承受。如:「自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其利。」

消耗、虧損。通「蝕」。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

違背、背棄。見「言」條。


AM 6:00 | 喫茶 場々居
By 場々居茶
元気モリモリっっ! 場々居でお昼ごはんを食べましょうっ!! っでは喫茶 場々居明日の日替わり定食お知らせですっ明日の日替わり定食内容は… 『場々居風 陶板そば定食』 … 530円 ※当日、急遽日替わりメニューの内容が変わる場合がござます。 ...



定食
固定的餐飲項目

****


飲、食。同「吃」。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

承受。同「吃」。如:「重」。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我那娘親在那里與人家擔水運漿,罵,千辛萬苦。」

《國語日報字典 喫》有十三義
1. 食、飲   喫茶 喫飯
2. 受到 喫驚 喫苦 喫虧
3. 支撐   喫不消
4. 耗費   喫力
5. 食物   有喫有穿
6.  吸入  喫煙
7.  下棋 玩牌時贏的 叫喫 喫了牌進去
8.  進入的   喫水五公尺
9.  倚靠著生活  一家九口就喫他一個人
10. 負擔重任說 喫重
11. 吞沒  錢全被他喫了
12. 騙 竊  錢被扒手喫了
13.  因為  《水滸傳》喫他忒善了  人被欺負

wwwww

劉黎兒《京都滿喫俱樂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
學兩字:
「滿喫」一詞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指飽餐一頓,另一方面則是指充份地領會與享受。







我的朋友葉龍夫醫師走了, 今天是告別式, 我花了兩個晚上, 寫了這篇悼文, 特此紀念.
葉龍夫紀念文
我的好朋友, 葉龍夫醫生, 是我老松國小與萬華初中的好朋友.
後來他去台中唸中山醫專, 我在東海大學唸書的時候,
又常在他們校外租賃的房子(那時候號稱為賊窩)鬼混一起.
年少輕狂,幹了不少荒唐的事, 譬如抽煙斗, 考試後打通宵麻將, 吃狗肉, 狂追女孩子..等等
唸書的時候很苦悶, 有空大夥兒稍微輕鬆放肆一下, 胡鬧取樂,
是可以理解的, 也可以諒解的.
阿龍是一個超級的大好人, 非常熱情慷慨, 非常熱心助人,
這是大家所公認的, 也是大家所切身感受的.
記得小學6年級時, 我們常下課後去中國戲院看梁山伯與祝英台.
阿龍比較有錢, 大都是他請客. 買完票後,
免不了要買一些戲院旁攤販的零嘴, 一般人大都是到此為止.
但, 阿龍不一样. 如果有看到可憐的乞丐, 他總是會再多走一步, 施捨手中的零錢.
這對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來說, 是多麼的不簡單不平凡的善舉.
像我總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偶而有錢, 也只會想到給自己買點好吃的好玩的東西.
我當時愣了一下, 很多年後, 才終於想明白與認定,
阿龍的菩薩心腸是天生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電影, 我們看了十來次,
看到全本黃梅調都會唱. 阿龍是個多情種子, 常常看的淚流滿面.
有一次課堂上有才藝表演, 我倆還分別扮演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台表演對唱”十八相送” 與”樓台會” ..等等
還有一次, 那時中興大橋旁有一間廢棄的古堡建築物, 後來改建成河濱豪景大飯店,
裡面有一顆大橡樹, 我們下課後去探險, 玩起爬樹與官兵捉海盜的遊戲.
好啦, 過了兩天, 皮膚紅腫發炎, 奇癢無比.
阿龍給他父親(葉國鵬醫師)發現, 罵了兩句, 擦藥吃藥的.
隔日上課, 阿龍看到我也是到處紅腫, 下課後,
好心的帶我回永康外科醫院(永康診所那時候的名稱),
一樣的也是給罵兩句, 擦藥吃藥的.
阿龍有著永遠會幫別人想的美德, 我想, 這也是天生的.
阿龍年輕時, 英俊瀟灑, 風流倜儻, 已經到女人瘋狂男人妒忌”萬人迷”的地步.
唸師大附中的時候, 他是土風舞社社長.
每週六下午在YMCA的二樓, 帶領著附中與北二女的社員, 跳又土又瘋的土風舞.
我旁觀者清, 注意到每次阿龍進場時, 所有女生的目光幾乎都是跟著他,
所謂的風靡全場. 阿龍像一陣春風, 一吹進場,
所有的鮮花都爭先恐後地綻放, 爭奇鬥艷的想要爭取他的注意力與邀舞.
我心中暗暗的叫苦, 有了阿龍, 我們其他的男生, 根本沒有任何的機會了.
搞不好這也是我後來決定要去美國唸書的原因.
現在阿龍轉移陣地, 要到天國去發展了, 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出來活動了.
正所謂”山中無老虎, 猴子做大王”
阿龍一生精彩絕倫, 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我相信每個曾經與他接觸過的人, 都會感受到他的熱情與溫情, 善良與隨和,
一定也有許多令人懷念的故事.
可惜他現在要出國遠行了, 到天國去遊玩了.
基督教的牧師在追悼會最喜歡用的一句話,
“他美好的一仗, 已經打完了, 他將安息主怀”.
阿龍這一世美好的一仗也已經打完了,
我們萬般不捨, 也只有衷心祝福他, 一路順風.
莊子的老婆剛死, 莊子卻在”鼓琴而歌”, 旁邊的人說話了,
你的老婆剛死, 你不僅沒有表示悲傷, 卻還在唱卡拉OK.
莊子說: 我的老婆剛死, 他只是到另外一個空間.
他或許就在隔壁房間, 如果他看到我在這裡哭哭啼啼的,
那, 豈不是很可笑嗎?
阿龍走了, 他還有要事要辦, 先走一步,
我們也要來唱歌送行, 慶祝懷念感恩他曾經帶給我們的溫暖與快樂.
有緣還是會再相見的!
苦邦 5月17日2024年 家祭之日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yler_Cowen

----
He is Silicon Valley’s favourite economist. Does his lust for knowledge have a place in the age of AI? 1843 magazine travels to Honduras to find out



economist.com
Tyler Cowen is an American economist, columnist, and blogger. He is a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where he holds the Holbert L. Harris chair in the economics department. Wikipedia
Born: January 21, 1962 (age 63 years), Kearny,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Spouse: Natasha Cowen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ascack Valley High School
Doctoral advisor: Thomas Schelling
Influences: Chicago School; Carl Menger; Plato
School or tradition: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merican libertarianism



---

「邊際革命」是泰勒·科文和亞歷克斯·塔巴羅克的博客,他們兩人都在喬治梅森大學任教。 MR 於 2003 年 8 月開始,從那時起每天都會有新貼文。在多年來眾多的評論和評分中,《邊際革命》一直被評為網路上最佳或最佳經濟部落格之一,但它的評價不止於此,也代表了作者的怪癖。




泰勒‧科文 教授 寄電子郵件給泰勒‧科文 關注泰勒‧科文 泰勒‧科文是喬治梅森大學的 Holbert L. Harris 經濟學教授,也是梅卡圖斯中心主任。 1987 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最近在《經濟學家》的民意調查中被評為過去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幾年前,《彭博商業周刊》將他稱為「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家」。 《外交政策》雜誌將他評為 2011 年「全球 100 位傑出思想家」之一。

Marginal Revolution is the blog of Tyler Cowen and Alex Tabarrok, both of whom teach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MR began in August of 2003 and there have been new posts daily since that time. In numerous reviews and ratings over the years Marginal Revolution has consistently been ranked as the best or one of the best economic blogs on the web, but it is more (and less) than that, also representing the quirks of its authors.

 

Tyler Cowen is Holbert L. Harri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and also Director of the Mercatus Center. He received his Ph.d. in economic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87. His book The Great Stagnation: How America Ate the Low-Hanging Fruit of Modern History, Got Sick, and Will (Eventually) Feel Better was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He was recently named in an Economist poll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conomists of the last decade and several years ag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dubbed him "America's Hottest Economist." Foreign Policy magazine named him as one of its "Top 100 Global Thinkers" of 2011. His next book, about American business, is due out in 2019. He has blogged at Marginal Revolution every day for almost fifteen years.


John Martinis (born 1958)


【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美國學者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十月七日揭曉,三位得主皆在美國任教,分別為克拉克(圖中螢幕左起)、德沃雷,以及馬蒂尼斯,他們驗證量子力學系統能在手掌大小的範圍中,同時展現宏觀量子穿隧和能量量子化的現象。今年適逢量子力學誕生一百周年,他們的研究將有助於次世代量子技術開發,包含量子密碼學、量子電腦,以及量子感測器。


// 關於今屆諾獎得主 John Martinis 的二三事

這是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John Martinis 在 UC Berkeley 的博士論文的封面,也就是本屆諾獎的得獎研究項目。論文只得一百頁,看似沒有甚麼特別的 device physics 研究項目,也是一個課本常見的課題,有誰會想到竟然為後來的量子電腦奠基?
於是今天 Martinis 跟他的博士導師 John Clarke,還有 Clarke 團隊的博後 Michel Devoret,一起分享了今屆諾貝爾獎。
我跟 John Martinis 唯一的交集,大概是很多年前我還是年少無知的低年級研究生的時候,聽過他的一個講座,介紹他當時在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團隊的研究。內容已經不太記得,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說話。他說自己不擅長理論,理論物理學家做的高深數學理論,他一竅不通,全然不明白;他只曉得怎樣做實驗、做自己的裝置與設備。
雖然這大概是謙虛,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物理學家也有很多類型;理論基礎當然種要,但做實驗的有時候不一定要通曉很高深的理論,只要有很好的洞察力,知道甚麼是好的問題,又懂得怎樣建造自己的實驗,也可以很成功。當然也得有一定的運氣。
那時候當然沒有料到 Martinis 會成為今天的諾獎得主。後來看到新聞,Google 把 Martinis 挖了過去,但他還保留 UCSB 的 10% 教職。於是他團隊裡面的博後,還有全部學生,只要完成或者畢業以後,就全部自動成為 Google 的 Quantum Computing Engineers,年薪六位數,他的團隊大概是全球來說學生出路最好的團隊。🤣
後來他跟 Google 的意見不合(連結見留言),他只想好好的做實驗與 hardware,但 Google 卻一意追逐 quantuam supremacy,當中有些意念不可行;Google 遂把他變成顧問角色,他也從 Google 請辭,但團隊成員全部還在 Google。
之後有澳洲的初創公司把 Martinis 挖了過去,及後他又在美國自立門戶,幾年前搞了另一間初創公司 Qolab。
Martinis 的博士論文剛好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之後有三十年的時間,他也是拿政府的錢做研究。基礎研究就是要花那麼久的時間證明應用價值。如果當天政府不肯為這些研究付鈔,就不會有今天的量子電腦,也不會有今天的 Google Quantum AI。如果只得商業機構支持研究,也肯定沒有基礎,做不出今天可以拿來應用的工具與裝置。
值得一提的是,John Clarke 是英國人,Michel Devoret 是法國人,都不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美國當年提供基礎研究的土壤,把他們從歐洲吸了過來,這些研究成果才可以歸於美國。
Devoret 之前長時間都是耶魯的教授,去年才給 UCSB 挖了過去,Yale 看來今次要揼心揼肺了。//


John Martinis
Martinis in 2007
Born
John Matthew Martinis

1958 (age 66–67), U.S.
Educ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SPhD)
Awards
Scientific career
Thesis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and Energy-Level Quantization in the Zero Voltage State of the Current-Biased Josephson Junction (1985)
Doctoral advisorJohn Clarke

John Matthew Martinis[1] (born 1958) is an American physicist and Professor Emeritus of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2][3] He led a team to develop a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er at Google. With the Sycamore processor, they claimed first evidence of quantum supremacy in 2019.

He shared the 2025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ith John Clarke and Michel Devoret for their joint work on macroscopic quantum phenomena in superconductors.[4]

Early life and education

Martinis's father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Yugoslavia, escaping the communist regime.[5] John Matthew Martinis was born in 1958 and was raised in San Pedro, California.[5]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rtinis received a Bachelor of Science with a major in physics in 1980 and a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hysics in 1987.[6]

During his doctoral studies, he investigated the quantum behaviour of a macroscopic variable, the phase difference across a Josephson tunnel junction.[7][8] His doctorate advisor was John Clarke.[8] During this time, he collaborated with Michel Devoret,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time.[8]

John Martinis (2017)

In 1985, Clarke, Devoret, and Martinis presented their analysis of microwave pulses that demonstrated the quantum behavior of a Josephson junction.[8] This work would later become the basis for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ing.[8]

Career

He joined the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in Saclay, France,[9] for a first postdoc and then the Electromagnetic Technology division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in Boulder, where he worked o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 (SQUIDs) amplifiers.[10][9]

In 2014, the Google Quantum A.I. Lab announced that it had hired Martinis and his team in a multimillion dollar deal to build a quantum computer using superconducting qubits.[11][12]

On October 23, 2019, Martinis and his team published a paper on Nature with title "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13] where they presented how they achieved quantum supremacy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the Sycamore processor, a 53-qubits quantum processor.[14] In April 2020 Martinis resigned from Google after being reassigned to an advisory role.[15][11]

On September 29, 2020, it was announced that Martinis had moved to Australia to join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a start-up founded by Professor Michelle Simmons.[16]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