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TITLES【說! 記憶與相思】

 


"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五樓 觀景"(2025) VS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五樓 中文系辦公室旁 羅時瑋的私房相思林景觀" (2024年11月)。
大度山居歲月(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等。
漢清講堂 youtube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B44VSzJ4
【說! 記憶與相思】 "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五樓 觀景"(2025) VS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五樓 中文系辦公室旁 羅時瑋的私房相思林景觀" (2024年11月)。 大度山居歲月(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等。漢清講
hcpeople.blogspot.com
【說! 記憶與相思】 "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五樓 觀景"(2025) VS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五樓 中文系辦公室旁 羅時瑋的私房相思林景觀" (2024年11月)。 大度山居歲月(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等。漢清講
【演講公告】2025.11.12基隆文史作家曹銘宗先生演講,歡迎同學踴躍參加! 楊雅儒老師邀請基隆文史作家曹銘宗先生,到校舉行一場專題演講。歡迎同學踴躍前往聆聽! 講題:我的飲食書寫:族群、歷史、語言、美味記憶與永續...

【說! 記憶與相思】 "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五樓 觀景"(2025) VS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五樓 中文系辦公室旁 羅時瑋的私房相思林景觀" (2024年11月)。 大度山居歲月(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等。漢清講堂 youtube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B44VSzJ4


【演講公告】2025.11.12基隆文史作家曹銘宗先生演講,歡迎同學踴躍參加!

楊雅儒老師邀請基隆文史作家曹銘宗先生,到校舉行一場專題演講。歡迎同學踴躍前往聆聽!

講題:我的飲食書寫:族群、歷史、語言、美味記憶與永續發展

講者:曹銘宗(基隆文史作家)

主持: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2025年11月12日(三)10:30-12:20

地點:普通教學館502教室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6%B5%B7%E5%A4%A7%E5%AD%B8%E4%BA%BA%E6%96%87%E5%A4%A7%E6%A8%93
人文大樓

概要
類型 學校建築[*]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
行政區 西屯區
座標 24°10′48″N 120°36′00″E
起造 2002年
竣工日 2004年
擁有者 東海大學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 姜樂靜、黃明威
地圖


維基媒體 | © OpenStreetMap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是一棟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校園建築,其原址為視聽大樓。人文大樓由東海大學建築系校友姜樂靜建築師、黃明威建築師及晴天工程團隊負責設計,於2002年開工、2004年竣工啟用,建築共計地上5層、地下1層,規劃有大、中、小教室,國際會議廳(茂榜廳)及展示廳各1間,中、小會議室各2間,碩博士研討室17間、教師研究室52間與圖書室等[1]。目前主要提供歷史學系、哲學系、中國文學系,以及文學院相關之通識課程使用,另外也常作為演講、展覽的活動場地[2]

歷史

原東海大學視聽大樓是由前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漢寶德設計。漢寶德當時深受紐約白派風格影響,但當時東海大學出於成本考量,無法細部裝修,因此視聽大樓被設計成純白簡潔的風格。1972年12月,視聽大樓動工,並於隔年11月完工啟用。當時學生多半以校內校舍代號的「V大樓」來稱呼視聽大樓[3]

1999年,東海校方決定拆除老舊的V大樓,改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是一棟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校園建築,其原址為視聽大樓。人文大樓由東海大學建築系校友姜樂靜建築師、黃明威建築師及晴天工程團隊負責設計,於2002年開工、2004年竣工啟用,建築共計地上5層、地下1層,規劃有大、中、小教室,國際會議廳(茂榜廳)及展示廳各1間,中、小會議室各2間,碩博士研討室17間、教師研究室52間與圖書室等[1]。目前主要提供歷史學系、哲學系、中國文學系,以及文學院相關之通識課程使用,另外也常作為演講、展覽的活動場地[2]

歷史

原東海大學視聽大樓是由前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漢寶德設計。漢寶德當時深受紐約白派風格影響,但當時東海大學出於成本考量,無法細部裝修,因此視聽大樓被設計成純白簡潔的風格。1972年12月,視聽大樓動工,並於隔年11月完工啟用。當時學生多半以校內校舍代號的「V大樓」來稱呼視聽大樓[3]

1999年,東海校方決定拆除老舊的V大樓,改而興建人文大樓。由於規劃使用面積約3,000坪,若以V大樓原佔地面積計算,可能會出現樓高七層的建築物。校內部分師生因此組成「東海希望聯盟」,呼籲師生校友此案可能對校園景觀、尤其是路思義教堂天際線造成破壞。2000年4月,改建案造成的衝突達到最高峰,多家報紙可見校友投書關切[3][4]

2000年5月5日,校方召開「V大樓改建公聽會」。會中達成數項共識,包括委請建築系就教學區現有範圍,負責研擬規劃可能之建設。2001年3月14日,行政會議通過「教學區第一期新建工程興建空間需求內容及地點案」正式議定改建V大樓,興建人文大樓[3]

2001年,校方安排人文大樓進行競圖。2002年11月12日,人文大樓新建工程開始動工。2004年3月,人文大樓竣工。

2004年11月,東海人文大樓獲首屆「遠東傑出校園特別獎」佳作獎。2005年10月,東海人文大樓獲2005年台灣建築獎之佳作獎[5][6]

建築與配置

樓層服務及設施
五樓中文系辦公室
四樓哲學系辦公室
歷史系辦公室
三樓展學廳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
中文系圖書館
二樓哲學系圖書館
一樓歷史系圖書館
地下
一樓
茂榜廳
藝術中心

建築藝術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人文大樓基地略呈梯形,其設計上的首要考量是大量的使用面積(約4,200坪),設計團隊利用建築的剖面關係來應對:容量大的國際會議廳置於地下一層,使用頻繁的教室置於二、三樓,容量小的個人研究室和各系所辦公室則抬高至四、五樓;建築量體靠近路思義教堂,並以大階梯銜接南北兩端將近五公尺的高程差。如此可以將地面層大幅度地開放,形成與語文館之間的穿越性廣場,以容納學生活動之密度及上下課時大量出入的人潮,並將活動、教學、研究三者的相互干擾降到最低[7]

考量到這棟建物可能對路思義教堂景觀的衝擊,設計團隊透過地基下挖以及東面植栽保留的方式,使得人文大樓從德耀路看起來只有四層樓的高度。量體的天空線以水平方式呈現,對比於教堂向上高聳的線條,降低對視覺上距離的迫近感。起初校方以維護和傳統為由要求將平屋頂改為斜屋頂,在考慮上述的視覺效果之下,設計團隊採用向內傾斜的大面單斜屋頂。單斜屋頂下方的空間用來放置空調機房,外側裝設百葉以供通風散熱,與舊有建築山牆頂部空間之功能相仿[7]

朝向教堂的東南角,以斜牆切出一道垂直的開口,使內院的各個角落都能看見教堂,創造出相較於校內其他合院更明顯的連結;同時打破四面高樓產生的封閉感,解決回音的問題。開口的牆面被一道由內延伸出來的陽台貫穿,形成一個觀景台,也使原本表情有限的巨大牆面轉換為背景[7][8]。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評此案為[9]:「一件面對具有渾厚人文傳統的東海校園時,在承繼、致意與創新間,多方能夠均顧,並且知所進退的作品。」

參考資料

  1.  賀東海大學的「東海人文大樓」獲得校園特別建築獎[永久失效連結]
  2.  東海大學文學院-聯絡資訊[201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3).
  3.  李傑穎. 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222–229.
  4.  東海起大樓 遮損教堂映像. 中國時報. 2000-04-01.
  5.  台灣建築獎歷年得獎名單[201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8).
  6.  林柏陽. 理性和詩意兼具的校舍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PDF). 臺中市政府. : 7–9 [2025-03-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7-12).
  7.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建築師雜誌》2004年12月號
  8.  宋立文,〈多層次思考建築的黃明威〉,《台灣建築雜誌》2009年6月號
  9.  阮慶岳,〈明建築〉,《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4月號

外部連結




-----





---

我知道台灣書商的盜版行為,令作者深惡痛絕或心灰意冷。譬如說,許達然的《含淚的微笑》,盜版簡直是無法無天。《葉珊散文集》類似,然而後來盜版商垮了:《葉珊散文集》台北:大林,1966;1978再版(文星1966年初版,洪範也是正版,大林印很多,卻是盜版。)
《葉珊散文集》最初是文星版1966。1978年又有洪範版,2009年已改版21刷;楊牧每一版都有話說。到2009版後記才有一段謝辭。
台北書緣 (52): 談"《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作為"東海相識50年 (1975級及1976級建築)之活動的引言
聶華苓序
第一輯 陽光海岸 (大學作品)
第二輯 給濟慈的信
“教堂外的風景”,頁145-52,前半部談天主堂和雷神父的法國文壇見解……
2020.11
小教堂簡介(2):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和 善牧天主教堂 (台中大度山,1960~70年代)
23分籦
10分50秒起善牧天主教堂 (台中大度山,1960~70年代)
第三輯 陌生的平原
後記
"後來我跟鄭樹森說,我們一起來編一本詩選吧,兩人分頭選了自己讀過喜歡的詩,因為是兩個人,比較有不同的看法,折衷一下彼此的觀點。他完全贊成,於是有了《現代中國詩選Ⅰ》《現代中國詩選Ⅱ》(與鄭樹森合編 ,1989)。"
《現代中國詩選Ⅰ》《現代中國詩選Ⅱ》從沈尹默(1882~1971),到羅葉 (1965~2010),選得有意思,尤其是楊牧的13首 (不知道是否為自選的?)
我中國;你台灣
柯靈《往事隨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988年除夕寫的《聊贈一枝春--向台灣友人隔海拜年》,談到余光中、楊牧、鄭樹森、唐文標、蔣勳.......
"......楊牧先生曾有幸萍聚東京,人如其人,瀟灑的風度記憶猶新。他主編的《中國近代散文選》(原文如此,可能指《現代中國散文選Ⅰ、Ⅱ,1981》),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曾將其中台灣作家的部分印行,命名《台灣散文選》,我受囑寫序,由此一線文緣,得以窺台灣散文燦然如錦的氣象,對許多文采斐然的作家心嚮往之。(頁261)"
《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東海相識50年 (1975級及1976級建築)
****宿舍
大度山居歲月 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
民國60年夏天尾巴時,是新生入學第一天,就在大學前站牌處走下客運車,眼前幾落平房麵館和彈子房,圍著一小方黃土石子地坪,對面就是東海大學入口。越過兩線道的中港路,路邊都是碎石渣,來到校門口,設有警衛室,旁邊還豎起一支高高的貼黃磁磚的十字柱。
走進蟬聲聒噪的鳳凰林蔭道,傍著一條彎彎小河溝,在河溝沒入路面時,左右兩邊就是男生宿舍入口了。說是入口,也沒設門禁,就從5棟末端拐進去,走過1棟宿舍背後,迎面是一片草坪,草坪後是大屋頂的男生餐廳,往左轉入宿舍區,在9棟樓下川堂領完用品,前面是個粗放的院子,幾棵大榕樹,加上紅磚間砌的曬衣場,四邊是錯落配置的長條宿舍棟,住房部份兩層樓高,隨著坡地局部設有地下層,作浴廁、鍋爐間、儲藏室使用。
找到721寢室,見到了從台北、高雄、台中來的同系同學,興奮地互相自我介紹。每間寢室住六人,裡面都是實木家具,有兩人合用的大書桌、兩人用的櫥櫃以及雙層床,寢室整個面寬都開大窗戶,門口上方也有氣窗,通風採光都很良好。
到傍晚時,端著臉盆到浴室洗澡,赫人發現浴室沒門,還靠窗很近,雖是毛玻璃窗片,不怕被從外面看見,但浴室裡明亮得很不習慣,戰戰兢兢地洗到一半,幾個學長竟然赤條條地加入,大家坦誠相見,生平第一次如此集體淋浴(一般男生應在入學前就在成功嶺受訓時領教過了,但我們建築系要到一年級暑假才到成功嶺受訓),真是新生特別的震撼洗禮。
這可能是東海男生的革命情感源頭,天天如此共浴,穿上衣服還能假裝不認識嗎?7棟在地勢高的一區內,有時水壓不夠,洗澡到一半會停水,只好濕噠噠地再披上衣服,手腳還沾著肥皂泡,端著臉盆越過約農路去下方的宿舍洗,還好多半發生在夜間,遇見認識女生正好路過就裝作沒看到。
宿舍房間的尺寸是刻意設計的,長向可擺足三張床的長度,短向入口這面,門並非設在正中央,門的一邊可容一張床長度,另一邊容得下一個床寬,也就是說房間是以床的長寬模矩設計的,桌櫃尺寸也按此模矩製作,容許有彈性的安排方式。所以在後來每學期開始,室友們就共同討論如何擺放傢俱,每學期都通過共同協商而重新調整,每間寢室的內部擺設都各個不同,以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生活民主的落實囉!
六個生活習慣很不同的人怎麼擠一起過日子呢?有人想熄燈睡覺,有人還要開夜車,有人整天窩在寢室照鏡子剪指甲,有人終日不見人影襪子亂丟臭死人,所有累積的衝突與不滿,平時就靠個人溝通本領,然後每學期重新組寢室換夥伴,再來就按個人需求調動傢俱,所有生活上的齟齬,就在宿舍房間設計的彈性裡化解。
另一個東海特點是勞作制度,大一大二都要做勞作,每天清晨與中午固定時間,要一起掃落葉、洗刷噁心的廁所,還到餐廳後頭大水槽清洗油膩膩碗盤,但惱人的是必須清早點名,缺席次數太多就不及格,勞作不及格須重修,要及格才能畢業。建築系夜間趕圖,通常都爬不起床做勞作,常只好再熬到天亮,做完勞作再回寢室睡覺。
大一基本設計有一次是石膏製作,老師先運一車黏土給我們做粗胚,那一周我們寢室到廁所之間的走廊地面都滿是黃泥巴,教官氣極了,找人來清洗。但次周要翻模灌石膏,寢室到廁所的走廊又立刻變得白花花地一層石膏渣,教官都幾乎瘋了。建築系常要開燈通宵趕圖,60燭光燈泡不夠用,只能改裝200燭光燈泡,電源常因此跳電,整排宿舍瞬間黑暗,一般保險絲很快就燒掉,後來有人就用粗鐵絲來接,反而比較耐用。
二年級時換到823寢室,就住在教官寢室隔壁,那年大家決定要乖一點。開學後聽說將有流星雨,室友們就想說系主任漢先生總要我們做些新鮮事,要如何趁機會來點新鮮呢?大家想到去年勞作工頭盛姐人很好,我們來去找升上大四的她、跟她寢室結為姊弟寢室,於是一行無聊男子就走向女舍721寢室,就在通往音樂系館小徑上方,我們在樓下叫她,報出我們的友誼信息,學姊們倚著陽台欄杆笑得好燦爛。
女生宿舍房間大小跟男舍差不多,但開整片落地窗,外面有陽台。那時全校才七八百人,女舍一樓很多空著,作為穿越空間,男生在宿舍區內從小圓環到女生餐廳之間都可自由走動。但巧妙地隨地勢而分區圍出小庭院/曬衣場,南北向多圍白牆,東西向圍以紅磚透空牆,只供裡面人進出,外人不得而進,動線規劃得巧又嚴密。整個宿舍區以高牆圈起,裡面就是一座沒有賈寶玉的大觀園。
東海宿舍形式簡單,走廊欄杆就是開放式的實木條搭接,走廊也直直通到底,甚至女舍樓梯多是直通樓梯,而且宿舍都用天然材料,白牆灰瓦紅磚檜木,背景統一,無論外人如何誤闖禁區,幾乎毫無藏身角落,立刻就被發現,因此是最具防衛效果、又適度開放的管制空間。
那時候女舍沒通報系統(負責管理的張怡慈先生住在宿舍區中央)、大家也沒手機,男生到女舍找人,可在門口託走過女生幫忙,告訴她要找誰、第幾寢室,她就一定幫忙找到她,若正巧人不在,被託的女生會再走出到門口告知人不在。當然,在以前小圓環那裡,也有男生站在對方寢室下方呼叫名字,被找的女生就大聲回應,跑出陽台說再等一下,有些酷哥還吹聲口哨,裡面女生就知道了。從7棟二樓下來到5棟之間有一小橋相連,從站在圓環的男生眼睛高度,橋面約高出半層樓,女生過橋時翩翩身影,總像仙女下凡一般。
我們有時在系館趕圖到四點快天亮前,讓腦袋休息一下,做張小卡片寫些祝福話語,摸黑到女舍往音樂系館出來的必經路上擺好,然後回寢室休息,一覺醒來就聽到女舍傳來,某某女生撿到那張卡片,又已經瘋傳到哪個女生手上了,這就足夠讓我們快樂一整天。
大三住到1402,這間寢室裡面還有一扇門,我們好奇推開,原來通往鍋爐間,還有一個水龍頭與水槽,大家興奮之餘決定一起來開伙。有室友就從家裡帶來鍋碗瓢盆,有人負責到老師宿舍區小市場採買,烹飪高手蹲地上又炒又煮,飯Q菜香,日子居然過得像是一個家一樣了!只是好景不常,因為洗碗盤的差事總搞不定該輪到誰,就只好遺憾地熄火打烊了。
在那沒有電話手機的年代,所有訊息都靠信件往來,記得入學時每兩人共用一信箱,到我畢業前已變四人共用了。因此,郵局正中的信箱間,是校園聯外也聯內的信息中心,每人每天會報到兩次看信箱。所有海報也都貼在郵局正面,可以讓最多人看見。大四那年,在圖書館與文學院的大菜閒聊,他很苦惱,因為他愛慕一女生,天天寫情書塞到她信箱都被退回,他還給我看他寫的情書,確實讓人不忍卒睹。我們坐著亂聊,想到不如在校園裡寫公開情書,我們說好男的叫東東,女的叫小妮,就在郵局往教堂那條斜徑上,綁上一塊夾板,公開徵求情書。那時有人住教師新村,另批人住坪頂,兩處人就在這裡發表燙人的情話。後來只記得建築系劉胖寫的---「親愛的小妮:我對你的思念,像隻大熊在岩石後面獨自跳舞…」。
住在東海宿舍的日子,真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當時全國只有東海提供得起這麼豪華等級的宿舍。 磚牆砌一塊半磚的厚度,外層是不加修飾的清水紅磚,門窗用的是高級台灣檜木,柱樑框架是清水混凝土(最早期用洗石子),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設計成為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經典。130多公頃校地供七八百人教學生活,每人平均使用校地1.5公頃以上,有壓不完的馬路、躺不盡的草坪/原,至今仍是世界現代建築十大代表作之一的路思義教堂,就是每天路過、親近、看星星、談夢想的地方,還有文理大道從開闊坡道變成林蔭蔽天,讓師生往來於濃厚人文氛圍的學院之間。
東海人真是得天獨厚,住讀大度山的點點滴滴必然是一生難忘記憶,這片校園永遠牽繫東海人的心。當年這一切是美國教會在歷史機緣下的創舉,培育出一代代格局不凡、心靈出眾的東海人,今日母校決心藉東海人之力,更新男女生宿舍,寄望以前受惠於校園生活的校友挹注資源,讓未來學弟妹們繼續享有優質的校園住讀環境。這應是一個弘大「校策」的開端,要努力邀集校友回饋參與母校的教育大計。
古三國時代,除了有名的孔明向劉備獻隆中策之外,三國魯肅也向孫權獻了榻上策,建議以江東為根本、「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這成為東吳鼎足三分的國策。東海創校一甲子多以來,校友人才濟濟、也如滔滔長河,母校正思「竟校友所極,聚而旺之」,這是固本壯大之道,惟東海人最能體會在心!
---
住讀東海˙福如東海
東海大學校園的整體規劃,由貝聿銘主持,並邀陳其寬與張肇康合作。貝先生是二十世紀偉大建築家之一,1983年獲頒普立茲克獎(相當於建築界的諾貝爾奬),他最有名作品應就是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1978)、巴黎羅浮宮增建(1989); 陳、張兩位先生也在後來都成為傑出建築大師。 他們三位合作完成的本校路思義教堂,獲美國蓋提基金會「現代長青計畫」(Keeping It Modern)於2014年選為全球十大最佳現代建築之一,與雪梨歌劇院並列,獲得高額保存調研補助。整個校園的早期建築是台灣戰後的現代建築最佳範例,路思義教堂已登錄為國定古蹟(2019),其他建築物也正陸續被登錄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
榕樹夾蔭的文理大道,兩旁是行政單位與各學院,都呈合院格局與統一屋型,在鐘塔之前的早期建築群的形式表現,就是全校建築設計的基本準則:灰瓦斜屋頂、露明的紅磚牆、水泥柱樑框架(先期以洗石子表面處理、後期為清水混凝土表面)、檜木門窗等,皆為不加修飾的、且高觸感的天然質料。全校屋頂斜率統一為30度(無論是大型的體育館或銘賢堂、或小至郵局與醫護室)、出簷與廊道欄杆、側牆分割、門窗框細部等都一致性處理。因此我們走在校園裡,人總是主角,統一形式的建築成為背景,但這些被統一設計出來的建築,都是世界級的高品質傑出作品。
東海大學於1955年創校時,與當時台灣大學,為全國僅有的兩所大學(清華、交大各於1956、1958年在台復校),其他皆是理工或法商學院。東海創校富有高度理想色彩,採小班制、導師制,並開創圖書館開架管理、勞作制度、師生住校等獨有規定,學生宿舍也不管制燈火,出入圖書館不設限儀容(曾經教官要求圖書館禁止奇裝異服、穿拖鞋的學生進入圖書館,為美籍館長婉拒,他歡迎所有師生前往使用)。
東海學生宿舍同樣保持高度開放自由的住宿空間。 宿舍整體配置受歐洲早期現代主義「新風格」(De Stijl)影響,平面上採取一橫一豎正交組合,彼此互成90度關係,扣接成區,且多是兩兩相接,很少有三棟接在一起。這是全國僅有的宿舍配置組合,是第一個、也是唯一案例。這樣的配置方式,形成又圍封、又開放的似院非院的簇群空間關係,人在宿舍區內、感受到的不是靜止的內部,而是流動、穿透、又富有層次感的內向環境。加上校園位處坡地上,一長棟房子的頭尾兩端有時相差一層樓高度,因為基地一邊高一邊低的緣故,看來好像房子底部從土裡長出來。加上駁坎、階梯、走廊變橋道,這些附加的形式元素,使宿舍區內充滿豐富的空間變化。
如同校園建築形式的統一外觀,各個宿舍屋形及附加元素也皆統一設計,因有大出挑屋簷、連續的開放走廊樓版及欄杆、及駁坎短牆等,共同形成較強烈的水平感,也強化親地性,使得一進入宿舍區,就感覺放鬆、安穩、受庇護。宿舍單邊走廊也是全國宿舍絕少有的,因東海校地大,可以低密度方式興建宿舍,走廊面多朝向西或北,讓房間大窗戶朝南或朝東,避免西曬及冬季北風。單邊走廊的宿舍,一走出房門就迎見戶外景觀,立刻就可與庭院裡的同學打招呼,對採光通風來說也是高度正面的做法,比起一般中央走廊、兩排房間的生活真是天差地別。走廊欄杆採簡單木作,每一柱間以兩條橫桿加短直桿構成,走廊明亮、沒有死角,可供非正式邂逅或停留,尤其對女舍的安全而言,視覺通透而具有高度防衛性功能。
男舍西區(約農河以西),第1-10棟較早完成,柱樑框架為洗石子表面處理, 東區第12-16棟則為清水混凝土柱樑框架,這五棟相傳是張肇康先生負責設計監造,很嚴格要求施工品質。女舍第1-7棟屬早期興建,為洗石子柱樑,第8-10棟據傳是陳其寬先生設計監造的,柱樑採清水混凝土表面處理,建築品質較佳。女生宿舍比男舍的考慮更佳細緻,首先女舍單元設有後陽台,增添很多住宿情趣,也增加房間私密感。早期女舍區內地面層相當開放,男生可以從樓下穿越,可走到女生餐廳用餐,這是因為設計上使用圍牆巧妙地圈出內外空間。
原來的女舍有兩個出入門禁,除了現在的出入管制點外,從郵局前到第7棟前,原有一通道,在7棟前有一圓環,於3、5棟設有管制點,7棟樓下以圍牆圈起,一樓最邊間不設房間,作為通往舊音樂系館的開放路徑。但後來興建新宗教中心,這條路就不通了,圓環取消,內圍牆拆了,以外圍牆圈住全區。現在第1、2、10棟仍以圍牆圈出庭院,第1、2棟之間也留出地面通道。這些原來的圍牆,沿通道側以白漆實牆圍住,另一側就是鏤空磚砌牆,適度保持開放與通風。
男女宿舍都依固定模矩設計,柱樑跨距、門窗開設、走廊寬度、欄杆高度等都以統一尺寸要求,在房間單元安排上,一面開大窗,另一面開高窗,保持通風良好,最特別的是門扇不是正對房間正中央,木門的一邊牆長90公分,可擺下木床的短邊,門的另一邊墻長180公分,正好木床長向可靠牆擺滿,因此可容許以活動傢俱(桌、櫃、床)進行幾乎無限多的各種擺列可能。
宿舍施工方式也是美式規格,譬如一位曾在瑞士工作過的老師提到,東海建築側面外牆與樑版的施作方法,跟他看到的歐洲標準做法是一樣的。宿舍外牆砌一塊半磚厚(一般外牆多為一塊磚厚-約24公分,室內隔牆則是半塊磚厚),具有很好隔熱隔音防潮效果。露明紅磚牆面則按法國式砌法施作,每一列磚皆是一長一短排列,每塊磚必須彼此錯縫(磚縫需彼此錯開),因此砌到轉角時一定得以七五磚收邊(即長度為一般磚長之3/4),砌到最頂層的磚改豎砌且上方切角,這些七五磚、切角磚都必須特別訂做。後期施工的宿舍棟,柱樑框架都是清水混凝土作法,須以上等模板澆灌、拆模後表面不做任何修飾,因此必須事前規劃好表面開口,混凝土品質也必須嚴格控制,尤其灌漿必須充分震動以使砂漿流滿模板內,否則拆模後即現蜂窩(混凝土漿未充分滿實的結果)。門窗皆採台灣檜木製作,室內做窗台板,整體做工很細緻。這些構造上的講究與要求,使得這些建築物的施工造價,比起當時一般行情,要貴出五倍還多。
比起創校初期時大度山一片紅土、植被貧瘠,經過六十多年悉心培育各種花樹,今天的校園已蔚然成廣袤林海,住在森林裡的宿舍,每天在鳥鳴聲中醒來、晚上星月相伴入眠,夏天蟬鳴悠揚,冬日暖陽高照,這大概也是全國唯一如此沈浸在大自然的住宿經驗,也會是一生難忘的讀書交友、浪漫靜好歲月!
最重要的是,好的建築不只是物質性的優越展示,它更是一種精神性的投射期許。東海校園宿舍不只是提供一個床位而已,它以精湛的整體設計品質為同學安頓一種生活在校園的豐盛經驗,將「人」的存在提升到「為己為人」的生命充實之境界,住讀東海,福如東海,養成為東海人,也正是校歌所唱出的「立心立命,立人極於無窮」的大學博雅教育之道。
---漢清講堂 youtube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