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劉興欽 (1934~ )

劉興欽 畫說老台灣




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融合漫畫形式與水墨技巧完成的多幅常民文化記錄,全數獲史博館收藏,其中,《辦桌》這幅作品的行情更達200萬元以上。康仲誠攝
【潘姿吟╱台北報導】現代人用相機記錄生活,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用筆描繪生活。2010年完成的水墨長卷《辦桌》(或稱《四炆四炒宴客忙》),刻畫台灣光復初期農村,「穿著旗袍、腳踩高跟鞋,挽著丈夫手臂並肩走路的夫婦,一定是剛從中國來台;跟在男性後面3步距離,身著和服、頭梳髮髻,一定是日本人;至於台灣人,就是這些開襟衫、布鞋,正在勞動的一群。」年邁的劉興欽語調輕揚,他顫抖的雙手滑過畫作,一一細數舊日農村。





《辦桌》
劉興欽在2010年完成的水墨長卷《辦桌》,刻畫了台灣光復初期的農村。劉興欽提供
劉興欽生長於動盪的時代,1934年出生,歷經日治時期、見證台灣光復;所以,11歲以前是日本人、讀得是日本書。他出身自新竹縣橫山鄉大背山貧農,世代務農的第5代,生活窮困加上物資匱乏,「記憶中,小時候沒有吃飽過,」他笑說,童年的夢想很簡單:「期待有朝一日吃到撐!」 
《牽豬哥》
呈現早期農村社會,除了耕田農稼之外的一門養家活口的職業,飼主如何小樹枝控制種豬方向,穿街過巷到母種豬處交配受孕。
劉興欽提供

分擔家務6歲放牛

勞動之家,小孩閒不得。劉興欽5歲就開始協助農務,從澆菜、餵雞做起,年紀稍長則進階拉台車、採茶、搓麻繩、編草鞋、插秧,等到6歲半,已分擔放牛這繁重家務,一直到上小學,「都是每天的例行工作!」
他回憶說,自己2歲時,5年級的姊姊背著他、牽牛上學,輪到他讀小學接力,「背妹妹、牽著牛上學。」所以永遠記得當年的校長陳勝富,為了讓學生專心受教育,還幫學生顧牛。
不過,小孩牧牛並不輕鬆,一次遇到牛發脾氣,他強拉牛繩摔傷,父親的一番話,「不能跟牛比力氣,要動腦袋,跟牛比智慧!」簡直當頭棒喝;隔天,他便摸索出用樹枝纏牛繩,一旦牛脫跑,樹枝就會絆住地上物,讓牛動不了。 
《三個和尚沒水喝》
利用「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套用在家庭,以此為家訓作為警示鼓勵,強調兄弟姐妹同心合作,必能其利斷金,興旺家業、庇佑子孫,達成家和萬事興的理想。
劉興欽提供

漫畫連載紅極一時

劉興欽真正踏上漫畫之路是在擔任小學老師期間,「畫的第1本漫畫《尋仙記》,就是教大家不要看漫畫!」回憶過往,他把政令當趣事談,「這叫做以毒攻毒!」幽默的他笑說,沒想到漫畫居然很暢銷,更沒想到可以變成鈔票。
他一夕成名,作品《從軍樂》、《金門當兵記》、《小聰明》、《機器人》陸續在《新生報》連載,緊接著各大報章媒體邀稿不斷,漫畫更是暢銷一時,在兩岸三地連續出版至今50多年不中斷。事實上,在當年,小學老師月薪僅380元,他光是靠畫漫畫,1天已經可以進帳380元。
劉興欽筆下人物皆取材自生活,後來,以母親嚴六妹為雛形的「大嬸婆」、自己為樣板的「阿三哥」角色,樹立個人風格,奠定在台灣漫畫界的地位。 
《三隻猴子有水喝》
劉興欽作品《三隻猴子》。劉興欽提供

取材生活寫實生動

繼多部連載的漫畫創作後,劉興欽在1991年旅居美國期間,開始有系統性地記錄記憶中的台灣風俗、民情、童玩與農村生活,希望讓經典雋永。
他指著《喬遷圖》山城的人龍:「以前客家人搬家,全村都會來幫忙,女人先到新居搓湯圓,男人則以接力搬運完成任務。」畫面寫實生動,滿滿的人情味幾乎要溢出紙面。
另一幅《牽豬哥》,則呈現早期農村社會,除了耕田農稼之外的一門養家活口的職業,飼主如何小樹枝控制種豬方向,穿街過巷到母種豬處交配受孕。
面對厚厚一疊著作、一幅幅的鄉土民俗,他突然語重心長:「如果我不畫,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就要失傳了!」眼前老人侃侃而談的笑容背後,其實是濃濃的鄉愁。 
《迎神》
劉興欽授權將作品製作成限量複製版,一推出99件馬上賣光。
劉興欽提供
《踩水灌溉》
劉興欽繪製嘉南平原常見的踩水灌溉景象,當年,這是一份十分耗體力的工作。劉興欽提供
《百獅獻瑞慶豐收》
記錄光復時期的台灣,那時雖然普遍貧窮,但秋收時節,民間仍是充滿了歡樂、一片祥和,畫作中充滿50年前,呈現眾人樂觀、創意與童趣。劉興欽提供

劉興欽小檔案

★年齡:1934年出生,81歲
★學歷: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
★經歷:
.1950年,就讀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後任教於台北市永樂國民小學
.1954年,開始畫漫畫
.1971~1979年,從事發明,獲國內專利140多項,國際專利43項
.1991年,在《北美世界日報》連載漫畫「大嬸婆在美國」,並於舊金山創立「大嬸婆創意學校」免費教導華人子弟學習母語;同時,致力於「台灣民俗紀錄」畫作,至今已經累積300多件作品
.2000年,以筆下的漫畫人物大嬸婆、機器人、阿三哥等,協助新竹內灣打造形象商圈,當地亦因此設有「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覽館」,成為內灣地標
資料來源:劉興欽、記者整理 

劉興欽曾以大嬸婆、阿三哥為主角的漫畫聞名,獲頒金漫獎終身成就獎,其不少作品在兩岸三地出版。康仲誠攝
【潘姿吟╱台北報導】劉興欽不只是漫畫家,也是發明家。1974∼1988年間,推出130多項發明、取得專利,並獲得國際獎項與量產機會;劉興欽也曾以大嬸婆、阿三哥為主角的漫畫聞名,獲頒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不過,劉興欽以台灣早年庶民文化為主題,融合漫畫形式與水墨技巧完成的多幅常民文化記錄,才是真正的珍寶,「因為富含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共同的記憶。」他認為這是一件記錄歷史的大工程。


劉興欽認為,漫畫家應該具備社會責任,因此作品記錄台灣早期農村生活,提供後人回溯過往。康仲誠攝

《辦桌》行情逾200萬

2010年,劉興欽將180幅水墨與其它總共300多幅作品,交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其中長達7.5公尺的《喬遷圖》,鉅細靡遺描繪30年代客家人搬家的實況,畫面寫實生動,猶如台版《清明上河圖》。
除此之外,史博館更將其作品一一造冊並估價,其中,《辦桌》(或稱《四炆四炒宴客忙》)這幅作品的行情更達200萬元以上。
然而,正因為所有作品都在史博館,外人難以一窺其作,今年,劉興欽特別授權業者生產精選5幅作品,限量生產複製畫99件,「沒想到一推出,馬上賣光!」劉興欽意外自己雖然已經老到無法再畫畫,但還是有很多粉絲緊跟著他的腳步。 


讀者10問劉興欽
日前甫榮獲第一屆金漫獎終生成就獎的劉興欽,曾出版漫畫200多冊,包括《大嬸婆》、《阿三哥》等系列,堪稱台灣最具代表性漫畫家之一。他身兼兒童文學作家、發明家,擁有138項專利。近年致力於民俗畫創作,希望藉由作品保留昔日的常民生活印象。


【文、採訪/何世芳;編輯/黃瀚瑩】
童年的經驗,對你日後從事教書、創作、發明,有何影響?
(照片/講義雜誌提供)
我認為童年經驗對人生的影響甚為巨大。國小三年級時,曾發生一件改變我命運的事。
當時,父親要我下課後去放牛,我牽著牛,才走了幾步,沒想到牛突然拔腿狂奔,把我拖倒在地,手、腳都受傷了。
回家後,我告訴爸爸:「我的力氣小,拉不住牛。」爸爸說:「如果你的力氣比牛大,你來耕田就好了,何必養牛?我們是人,不能和牛比力氣,而要比智慧。」
這番話有如醍醐灌頂,讓我很快地想出辦法馴服牛,放牛變得一點也不辛苦,更從此知道了「動腦」的重要性。
我的父母雖然都不識字,卻能將智慧運用在生活上,並激勵我不斷地動腦,日後我才得以成為漫畫家、發明家。
你所奉行的座右銘有哪些,為什麼?
第一句是「千斤力不如妙點子」,道理一如「人不應該和牛比力氣,而要比智慧」,代表著在遭遇困難、險阻時,不要一味蠻幹,而要想方設法,嘗試有無省時省力的解決之道。
其他的座右銘,我稱為「大嬸婆座右銘」,其實就是我母親的生活哲學,可歸納為「身穿舊衣:不忘本。腳不穿鞋:踏實地。回頭觀看:常反省。破布包錢:不浪費。自備飲水:靠自己。隨身帶傘:防萬一。」
「大嬸婆座右銘」不是要大家真的穿舊衣、不穿鞋、用布包錢,而是希望每個人都有儉省的精神,不要浪費資源;俗話說「穿破才是衣、到老才是妻」,現在人過度揮霍,盲目追逐時尚、流行,導致地球危機重重,實不可取。
你認為現在的藝文創作者,最缺乏的是什麼?
我認為現在藝文創作者普遍缺乏「本土性」;或者說,部分青年世代的藝文創作者生活體驗嚴重不足,所以產生不了具啟發性的想像力。
不只藝文創作者如此,一般年輕人也是這般。
有一次,我在火車上遇上一群大學生,他們忽然對著窗戶外驚呼:「誰有這麼多閒工夫,把一顆顆石頭漆成綠色?」其實,他們看到的是躺在田裏、還未收成的西瓜。我想,這些大學生一定家境優渥,只吃過切成塊狀的西瓜,壓根沒看過長在田裏,等待收成時的西瓜。
類似荒謬的事情,多得不勝枚舉。日前,我送了一些花蓮番薯給一位年輕朋友,沒想到,他竟然連用來綁番薯的稻草也一併煮來吃,還抱怨味道不佳,令我大感驚訝。
你現在努力推廣「大嬸婆良心攤」,其原始動機為何?
「大嬸婆良心攤」的創立,乃是仿效我母親過去擺設無人仙草攤,讓顧客自取、自付,一切憑良心。
所以我在社區附近開闢了一塊菜園,種植各種有機蔬菜、水果,讓鄰居透過樂捐方式購買新鮮蔬果,所得款項則捐給慈善團體。
在「大嬸婆良心攤」上,我掛上一張告示,上面寫著「這裏沒有監視器,只有上帝的望遠鏡。」結果不但沒有人偷竊,所得款項還超過市場售價,可見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
另外,我看到社區裏有許多人出國旅遊,很多禮品還沒拆封就丟棄,十分可惜,因此我請他們將不需要的禮品也放在「大嬸婆良心攤」上,結果也被一掃而光,充分體現了「捐己所餘、助人所需」的精神。
目前「大嬸婆良心攤」的營運模式已向外拓展到苗栗、新竹等地,約有三十多攤,希望可藉此讓更多人感受到社會溫暖、重榮譽的一面。
十幾年來,你投入創作民俗畫,原因為何?創作的靈感從何而來?
我之所以投入創作民俗畫,是基於一種使命感,心想如果我不將往昔常民生活的場景記錄下來,不久後就成為歷史的煙塵。
因為在過去,相機並不普遍,這些場景很少被拍成照片,只存在我這一代人的腦海中,我有義務將這些快要消失的記憶保留下來。
不管是漫畫、民俗畫,我的創作都來自生活經驗。可惜現在的創作者、學生,所謂的生活體驗多是打電玩、看日本漫畫,與大自然完全無關。
我曾見過好幾個學生畫昆蟲,全部都是日本漫畫中才會出現的奇幻生物,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根本沒看過真正的昆蟲,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實在相當可悲。所以我認為,想成為好的藝文創作者,首要做的,就是要拓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在你的生命中,誰對你影響最深?
父母對我的影響最為深遠,在家中,他們沒給我什麼限制,所以我可以天空地闊地學習;而他們的身教,則是我為人處世的最佳典範。
此外,對我造成深刻影響的,還有我就讀台北師專時的導師孫立群。孫老師對品格教育的注重、對教學品質的執著,都令我相當感佩。
所以,我在報紙連載漫畫時,不但都提前交稿,一次更交上半年份的稿件,不讓編輯因為催稿而增加工作量;我在教書時,也要求自己絕對不可遲到。
然而,我在大學擔任副教授時,卻時常發生「等學生來上課」的狀況,上課鈴已敲了許久,學生才三三兩兩進教室,手上還拿著飲料、三明治,實在令人難以認同。
你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個系列?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大嬸婆》系列漫畫。
喜歡的原因,除了這套漫畫最受讀者歡迎,也因為大嬸婆的原型就是我母親。我希望透過這系列的漫畫,將母親勤勞樸實、樂善好施、通達明理的美德傳之久遠。許多人不只將她視為客家女性的典範,也是台灣女性的代表。
甚至在海外,大嬸婆也成為僑胞們的共同符號;過去,僑界藍綠壁壘分明,但以大嬸婆為號召的運動會,卻可讓藍綠陣營消弭對立,共同出席盛會。
愈來愈多青年世代想投身漫畫產業,你有何建議?
我的看法是,漫畫內容不可脫離現實太多,最好要「寓教於樂」,即使是科幻題材,想像也要具備可行性。
現在的漫畫,暴力、色情元素太多,而且內容太過誇張,創作者也太注重人物的外形,而忽略故事是否紮實、有趣,如此雖可能一時討喜,卻非長久之道。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一天」應如何安排?
平時我通常把採訪、演講等邀約安排在早上,下午則用來種菜,讓自己每天維持運動的習慣。
雖然我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日子一樣過得很忙碌,所以我心目中「理想的一天」,就是完全沒有任何邀約、日曆上沒有註記任何文字的日子。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安排做想做的事情。此外有「老妻、老狗、老朋友」相伴,感覺最輕鬆自在,沒有任何煩惱與壓力,加上還有菜園可讓我揮汗耕耘,再多煩惱也都在收割「成果」時,消失得一乾二淨。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0年11月號】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