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陳淑女、蕭欣義教授的訪問:青春只一瞬,百年同一心



Thomas H. C. Lee

蕭欣義教授的訪問
我從中學就認識蕭教授,他的父親叫做蕭仁慈先生,是我爸爸在臺南長榮女中的同事。
他在哈佛大學的時候我應該還沒有上大學。當時他寫過一篇關於孟子與荀子的人性觀,認爲其實他們對於人性的看法是相同的,這篇文章發表在教會公報社的《瀛光》(就是當時《台灣教會公報》的中文版;我父親當時擔任主編),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後來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的時候,他曾經來中大看劉述先先生,所以我也跟他見到面,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和劉述先先生應該是東海的同學(應該也包括杜維明先生。)
就是差不多那時,台灣發生了美麗島事件(1979),驚動中外,香港的《九十年代》曾經刊出了一篇長文(我記得是分上下兩期刊登)對這個事件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作者顯然是用筆名寫的,名叫秦玄。我當時剛剛認識《九十年代》的主編李怡先生,所以我就問他這個秦玄是誰,結果李先生說只知道是從溫哥華一個姓Hsiao 的人寄來的。李先生也不知道Hsiao是什麽中文名字,雖然猜得出大概是“蕭”。 我一聽就猜出是蕭欣義。不過這是我最後一次有蕭先生的消息,只是知道他曾經替他的老師徐復觀先生編了文集。
沒有想到他現在人已經回來在台灣。https://fb.watch/aJjEBZwI9P/









0:41 / 25:42



WFTA 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

青春只一瞬,百年同一心
《為青春立傳 - 我們的同鄉會記憶》
- 蕭欣義教授 / 維多利亞台灣同鄉會 Victoria Taiwanese Association 創會會員
波士頓台灣同鄉會 TAA Boston - 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Boston Chapter
在哈佛大學取得東亞思想史博士之後,蕭欣義教授因為一個「錯誤」來到了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書,並且創立了維多利亞台灣同鄉會。
整場訪問中,蕭欣義教授用優雅溫婉的台語敘述他的創立同鄉會的理念。「個人主義」經常會演變成自私自利,並且與社會脫節。蕭教授特別提到林茂生博士的「參與式的個人主義」,認為要多經由社會參與、社群活動來實現個人、發揮個人。
他將同鄉會定位于溫和派的社群主義,期許大家不要排斥其他的看法,即使是認同中國的,我們都要盡力的去接觸、了解。更要跟所處的當地社會進行交流。
#文協百年
#同鄉會五十年
#加拿大維多利亞台灣同鄉會 Shelly Hung溫馨記錄
#世台會 #wfta #WorldFederationOfTaiwaneseAssociations
#WFTA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 誠心敬獻


***

蕭欣義╱高雄醫學大學客座教授、教育台灣化聯盟會長

蕭欣義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客座教授
(07) 312-1101, Ext. 2384 (office)
(07) 322-1390 (office & res.)

學歷:
  台南一中
  東海大學 (B.A)
  Harvard University (M.A. i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hD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經歷:
  Boston 大學: 擔任亞洲宗教課程
  Victoria大學: 擔任中國思想史,台灣研究,中國史,紅樓夢研究
  高雄醫學大學: 擔任台灣史,台美中關係,台灣民主文化的形塑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中央委員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Geneva), 中文組資深主試員
  Victoria 大學亞太學系主任

著作:
 《徐復觀雜文》,4 vols (台北時報,1981).
  <評高雄事件涉嫌叛亂案的審判>,in 《高雄事件專輯》(New York: Hsintu, 1981), pp. 534-572.
  <國、共長期倡導台灣獨立的史實>,《台獨》,Nos. 110-112 (1981).
 “The Sea They were Prohibited from Crossing: Continental Power and the Pacific,” in F. Quei Quo, ed. Politics of the Pacific Rim: Perspectives on the 1980s (Burnaby: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1983), pp. 99-118.
  <祖國臍帶誰剪斷?> in 郭煥圭、趙復三eds.《台灣之將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vol. 1 (北京:友誼,1984), pp. 25-47.
  “Is the Hong Kong Model Applicable to Taiwan? : An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pective,”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Bulletin, 5.1 (July 1985):46-53; 5.2(Feb 1986):3-15.
  <「七字官司」誰無理? 馮滬祥著《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簡評>,《九十年代》No. 187 (August 1985): 36-41.
   Tsung-kuang Lin, Harry Hsiao, Fu-mei Chang, Frank Hsiao, and Hung-mao Tien, “An Examination of Fung Hu-hsiang’s Critique of Neo-Marxism,”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Bulletin, 5.1 (July 1985): 3-33.
  <儒家思想對於經濟發展能貢獻甚麼?>,楊君實、杜念中, eds. 《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中, 1987, pp. 45-83.
  <評賴、Myers、魏新著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 in 陳琰玉, ed. 《二二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 1992,  pp. 335-361.
  <甲午之帳如何清結?>,林慶宏, ed. 《馬關條約之後台灣脫離中國一百週年紀念專輯》, (Ottawa: Taiwanese Professor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Canada, 1995), pp. 1-22.
<百年來台灣個人主義思潮試釋>,(台北:自由時報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5.
 <一個「文化中國」之多元政治認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No. 11 (Spring 1998): 23-40.

其他論文150餘篇。


2008 邱文哲:和友貿易公司董事長、東海女婿(夫人陳淑女 東海 1屆中文系校友)

陳淑女翻譯:
俄國的圖書館教育, 陳淑女 譯  。圖書館學報第二期
青木正兒原著,陳淑女譯《清代文學評論史》(台灣開明書店,1969年12月)*
武者小路實篤《論語雜感》、吉川幸次男的《杜甫與李白的詩》,登《書和人》 1966.12.31;小川環樹《新五代史的文體特色》,登《書和人》1967.2.11

我的讀書經驗. Front Cover. 龜井勝一郎, 陳淑女. 志文, 1980 .

斯波六郎原著,黃錦鋐,陳淑女譯:《文選諸本之研究》(台北:法 
  嚴出版社,2003年11月) 


 《徐復觀全集: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詩的原理》系徐復觀先生兩部譯著的合集。《中國人的思維方法》譯自日本文學博士中村元氏所著的《東洋人之思維方法》中的一部分,著者從判斷及推理之表現形式上以考察思維方法之特徵;更將此特徵驗之於文化現象,認為文化現像是由思維方法所製約的。《詩的原理》是以詩為中心的一部文藝理論著作,著者通過對主觀與客觀的兩條線索進行條分縷析,以發現詩在整個藝術中的地位。更將藝術中,尤其是文藝中的其他部門,細心剖白比較,以凸顯出詩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藝術或文藝的特性。

一九五六年我糊里糊塗地填上東海大學經濟系,念了一年,就千瘡百孔,幾乎被攆出校門。當時東海創校伊始,徐復觀教授接掌中文系主任,許多名師皆由徐師網羅到大度山,陣容十分堅強;可是一進校門就填中文系的同學寥寥無幾。我們第二屆二百位同學中選擇中文系的竟唯獨梅廣一人而已。第一屆外文系榜首蕭欣義、第三屆外文系狀元杜維明都由徐師“勸說”轉讀中文系—記憶中第一、二屆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都只有七人。開始受教於徐師門下,聆聽他講授《史記》、《文心雕龍》,當時並不知五十歲天命之年始真正走入學術界之路的徐師為了教我們這幾個程度不很整齊的學生,他往往要進行龐大的抄錄和準備工作。無論治學、教書、寫作,他都堅持這種看起來十分笨拙的水磨功夫。而且在後來三十年的歲月中,他陸續完成五百多萬字的論著。這份成績在學術史上不但是罕見,也是驚人的記錄。從這裡可以看到他堅韌的意志力和生命力。從常人的體能上看,五十歲應是開始走下坡的轉捩點,但他老人家反而由此著手奠立在學術界裡的一磚一石。徐師進入東海大學教書之前曾在台中農學院(國立中興大學前身)教了三年書。他每每對友人和學生謙稱說自己戎馬半生,半途出家做起教書工作。其實徐師早年畢業於湖北武昌第一師範(武漢大學前身)。後來在三千多名考生中復以榜首考入湖北省立武昌國學館,苦讀三年,在國學上紮下堅實的根抵。二十八歲因某一機緣赴日本留學。原就讀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因無公費挹注,後轉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這個意想不到的際遇,決定了他前半生在軍旅生涯中度過;也是這關鍵,他學會了日文,擴大了他閱讀的視野和範圍,對他日後的治學工作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東海任教期間,他時常鼓勵學生在自家的文字以外,要再學好另一種語文。
  徐師於天命之年,在台中教了十七年書:台中農學院三年,東海十四年。後來遠赴香江又在新亞書院研究所教了十二年。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八十歲。徐師的著作在世之日曾在台灣、香港兩地出版。學術著作多集中於學生書局刊行,時論雜文則交由時報文化公司印行。這些文字當時多數發表於徐師創辦的《民主評論》、香港《華僑日報》及國內各報章雜誌。徐師弟子散佈於世界各地。最初為他做整理、編輯工作的學生有蕭欣義、陳淑女(二位都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一屆傑出學生)。徐師辭世後,參與整理編訂工作的尚有樂炳南、薛順雄、廖伯源、馮耀明、翟志成和筆者。這項工作,在徐師辭世八年多的今天,終於接近完工階段。現在除了書信仍有待整理之外,大體徐師在生命中後三十年撰寫的文字都陸續付梓(請參照《徐復觀教授著作年表》)。其中只有《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由商務印書館發行,《論戰與譯述》由志文出版社收入《新潮文庫》刊行,《徐復觀最後日記—無慚尺布裹頭歸》由允晨文化公司印行之外,其他全部集中在學生書局和時報文化公司。想要研究徐師論著或探索徐師心路歷程的讀者,不難由此按“書”索驥了。
  在徐師留下的五百多萬字著述中,除了《論戰與譯述》一書曾收入八篇零星的譯述之外,他在步入大學杏壇教書的前三年,替青年學子翻譯了兩本著作。一本是執教台中農學院時於一九五二年迻譯的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與進入東海大學擔任中文系系主任時譯出的萩原朔太郎《詩的原理》。前者當年由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印行,收入《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早已在坊間絕版;後者則由正中書局印行。現兩本譯品均由學生書局以修訂版重新排版印行。二書均向徐師好友梁銘淓先生商借影印,日文原著請薛順雄教授由東海圖書館借出影印,並請淡江大學日文系陳淑女教授核對原文,修訂補全—這項修訂工作花去陳淑女學姊許多寶貴的時間。倘若沒有徐師老友及他昔日門生的通力合作,這項工程不可能有這樣的成績。寫作志業是徐師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他當年伏案苦寫的文字如今能一一付梓問世,我想這是他老人家最感溫慰的吧。
  徐師母七年前回到內湖翠柏新村定居。徐師、師母當年對待學生有過於自己的子女。得徐師鼓勵、裁成而今卓然有成的學生,如今散佈全球各地—他老人家矢志埋首著述的精神,不但是每一個學生的好榜樣,他從鮮明、正直、高潔的人格自然散發出的生命強度,是受他親炙的學生所不能忘懷的。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