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紀念南方朔先生,末篇3/3 :感人的文筆:懷念他的母親,父親 (收入《曾經世紀末抒情 》1998/2017); 字眼與語言的故事:美術始中的"自拍" (selfie);各種字典中的 "Jubilee Year" (聖年;大赦年.......,收入《語言是我們的海洋》2000 ).....《 除魔與昇華 》 《曾經世紀末抒情 》1998/2017《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語言是我們的星圖》1999、、《在語言的天空下》2001、《語言之鑰》2004《有光的所在》與《語言是我們的希望》.....《新野蠻時代》2006。篇書參考資料:註解各書的目錄

紀念南方朔先生,末篇3/3 :感人的文筆:懷念他的母親,父親 (收入《曾經世紀末抒情 》1998/2017); 字眼與語言的故事:美術始中的"自拍" (selfie);各種字典中的 "Jubilee Year" (聖年;大赦年.......,收入《語言是我們的海洋》2000 ).....《 除魔與昇華 》 《曾經世紀末抒情 》1998/2017《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語言是我們的星圖》1999、、《在語言的天空下》2001、《語言之鑰》2004《有光的所在》與《語言是我們的希望》.....《新野蠻時代》2006。篇書參考資料:註解各書的目錄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650609278977830



0620 誠品台大店有展售南方朔《曾經世紀末抒情 》

0621

William Safire, Political Columnist and Oracle of Language, Dies at 79. Op-Ed Quartet: A Columnist's Farewell: 'Never Retire' (January 24, 2005) Safire’s On Language Columns
南方朔及許多人欣賞William Safire 先生。 他在晚年時,有恩於我 (在文章中提到我的讀者來信:
他在紐約時報雜誌的一篇專欄 On Language 文章中解決 hanching chung 提出的問題:transforming 作為形容詞:
RNA/mRNA vaccines against melanoma, pancreatic cancer, glioblastoma achieved unprecedented clinical validation in 2024–25, marking a transformative shift in immuno-oncology
針對黑色素瘤、胰臟癌、膠質母細胞瘤的 RNA/mRNA 疫苗在 2024-25 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臨床驗證,標誌著免疫腫瘤學的變革性轉變
Election Win by Ruling Party Signals Change in Japan
By MARTIN FACKLER
By securing control of both houses of parliament for up to three years, Sunday's win offers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the chance to be the most transformative leader in a decade.
此處 transformative用得不好.建議用TRANSFORMING
transform
Pronunciation: /transˈfɔːm, trɑːns-, -nz-/
verb
[with object]
1make a marked change in the form, nature, or appearance of:lasers have transformed cardiac surgery he wanted to transform himself into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no object] undergo a marked change: a wry cynicism rapidly transforms into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sourness
change the voltage of (an electric current).
2 Mathematics change (a mathematical entity) by transformation.
noun
Pronunciation: /ˈtransfɔːm, ˈtrɑːns-, -nz-/
Mathematics & Linguistics
the product of a transformation.
a rule for making a transformation.
Derivatives
transformable
adjective
transformative
adjective
Origin:
Middle English (as a verb): from Old French transformer or Latin transformare (see trans-, form)

留言
分享


Jubilee Year :聖年;大赦年;猶比來翁大赦年(音譯);禧年;金慶;銀慶:原意指在重大節日,吹羊角號以示慶祝,舊約稱為羊角號年、禧年。西元 1300 年教宗博義( Boniface )八世首次宣佈「聖年」(肋廿五 1-55 ),為特別祈禱並做補贖與天主和好之年、特赦之年,並頒賜大赦(詳見 indulgence, Jubilee ),開始百年一次,後改為五十年一次,最後為使更多人受惠,改為每廿五年一次迄今。但因特殊理由尚有所謂「非常禧年」,譬如迎接耶穌降生兩千年禧年便是。同 Holy Year 



 談南方朔先生的一 些代表著作,十年辛苦不尋常: 《 除魔與昇華 》 《曾經世紀末抒情 》《語言之鑰》《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語言是我們的海洋》、《在語言的天空下》、《有光的所在》與《語言是我們的希望》.....








《新野蠻時代》2006。

新野蠻時代


 

內容簡介

  書裡沒有顏如玉,沒有黃金屋,但卻有著讓自己可能變得更好的機會之窗。每當想到我喜歡閱讀,閱讀也能成為我的工作,就覺得自己的幸運和幸福,有幸能以書為友,這樣的人生是被祝福的。

  以書會友,以書為娛,在書海漫游,那是個廣大的天地,但願有更多人都能走進這片天地,一定不會空手而歸。──南方朔

  二十一世紀,是各類資訊爭取生存、強取豪奪、攻城掠地的年代,我們佇立在沙塵滾滾的書海戰場,列強環伺,如何抓住智識的精華,就是掌握觀念與創意領先的機會!透過南方朔通澈的眸光,在這個「新野蠻時代」中,解讀未來潮流,為我們撥開迷霧、洞見一方天地。

作者簡介

南方朔

  本名王杏慶,一九四六年生,台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博士結業。早期是黨外雜誌的健筆,並親身參與抗爭運動,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以及《新新聞》總主筆。

  南方朔先生著作等身,早期著有《憤怒之愛》、《另一種英雄》、《文化啟示錄》和《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等,關注社會文化政治的演變和思潮的介紹;近來以「語言」為範疇,陸續出版《語言是我們的居所》等系列書籍五本;近年再以「嗜詩」人的身分,出版了《詩戀記》、《回到詩》,呈現閱讀與寫作的光和熱。

  除了這些種種身分和著述,南方朔更是個專業的讀書人,他為書籍所寫的導讀與評論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多篇,許多書籍因為他的評讀而顯著,也因為他的推介而為人所注目。

 

書海漫游 (南方朔)

  這是繼《魔幻之眼》、《靈犀之眼》後,我的第三本替書所寫的導讀之作。

  在這個難得的機會,我想談一下對書評和導讀這個文類的看法。

  近代的出版事業,從十九世紀後半期在美國完成了書的整個系統,包括出版生產、行銷通路,以及書評、書介等。其中的書評、書介和導讀,又稱書的「中介系統」,它是透過書評家與愛書人的評論推薦,讓好書可以更容易到讀者面前。

  只是這種工作說來容易,做來卻難,它至少經過三個階段,兩次轉折:

  最先,書評、書介或導讀,多半形同廣告或友情贊助。一個作者出書了,他或出版商就會找到朋友來寫書評、書介或簡單的導讀,宣傳的意義大過一切。這種形態的寫作久而久之,當然日益貶值,宣傳效果也告大打折扣。

  接著專業的書評雜誌出現,它為了匡濟時弊而走菁英路線,結果是不但迭書偏難,書評和導讀的寫作亦難,於是原本是要扮演書和讀者間中介橋樑角色的,反而變成了「排除角色」,一般讀者看了書單、書評或導讀,反而會被嚇到,而對書敬鬼神而遠之。

  第一種有關書的寫作屬於「後衛」,第二種則太「前衛」,接著就折衷出了今天這種「中衛」(Moyen-Guard)的寫作方式。所謂的「中衛」以中等讀者為考量,難的書淺寫,讓人敢於接近。

  淺的書則深寫,讓人多一點反思空間。太僻的書則讓給專業性的媒體去處理。這種「中衛」式的書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紐約時報書評雜誌」,它創造出了具有公信力,代表了中間偏上階層的閱讀品味。

  它的書評寫作,除了專業書評工作者之外,皆為各領域的學者專家。他們寫的文章深入淺出,而且喜歡把同類新書加以排比總評,比較優劣得失和作者的知識淵源。讀了這種書評,會讓人的書海充滿了好奇和增廣知識的寬度。

  而我讀書,就受益於「紐約時報書評雜誌」、「紐約書評雜誌」、「倫敦書評雜誌」,並對它們那種文體非常感謝,因為它把書的中介橋樑角色扮演得非常稱職。

  因此當我因為偶然的機會,承蒙朋友的厚愛,進入書評和導讀寫作這個領域後,在表達的方式上,主要是以英美的文體為師。

  寫導讀不是自己當主角,而是扮演助攻,必須準確的呈現作者之本意,最忌諱的就是錯讀,誤讀,甚或借別人的書講自己的話。由於個人才智不高,遇到有些難度的著作,為了怕讀錯,遂必須格外用功,廣查相關的文獻和西方的解讀。這也就是說,我在寫導讀時,真正受惠的其實是自己。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曾經是藝術評論家,他就說過寫藝評其實是自我的磨練。他的這種心情我現在已能明瞭。

  我的書籍導讀寫到現在,總有一百五十本左右了。這等於讓我有機會去深讀這一百五十本書,再加上相關的延伸性閱讀,這使我能在閱讀及寫導讀中加速知識的累積。

  除了自己受惠外,由於我寫的導讀不敢賣弄,相信它都還尚稱實在,對讀者或許多少也有點幫助。每當想到這些,就覺得這項工作其實是很值得的。

  我成長於台灣仍然貧困的時代,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不像今天,我們沒有太多的娛樂選擇,最大的娛樂就是閱讀,小時候讀小說與詩,長大之後逐漸涉獵人文社會及各種相關的理論。

  書裡沒有顏如玉,沒有黃金屋,但卻有著讓自己可能變得更好的機會之窗。每當想到我喜歡閱讀,閱讀也能成為我的工作,就覺得自己的幸運和幸福,有幸能以書為友,這樣的人生是被祝福的。

  我的導讀工作,這本已是第三本了。出書的快樂已沒有過去那麼強烈,但感謝的心情卻比以前更糟。

  感謝許多朋友肯給我機會,感謝許多人曾給我的幫助。以書會友,以書為娛,在書海漫游,那是個廣大的天地,但願有更多人都能走進這片天地,一定不會空手而歸。

  是為序,兼述感觸。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