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鈴木大拙( 1870~1966) 《禪學隨筆 》。Alan Watts (1915—1973)《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2023 ( "The Way of Zen" (1957)



《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 1870~1966);《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2023( "The Way of Zen" (1957) by Alan Watts (1915—1973))
鈴木大拙禪論集: 歷史發展 徐進夫譯 台北:志文 1986 (再版)
  • Essays in Zen Buddhism: First Series (1927), New York: Grove Press.


/ Alan Watts /
.
"There is nothing more difficult to cure in an individual than a habit of thought."
.
"Alan Watts (1915-1973) who held both a master's degree in theology and a doctorate of divinity, is best known as an interpreter of Zen Buddhism in particular, and India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in general. He authored more than 20 excellent books on the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lectured extensively, leaving behind a vast audio archive. With characteristic lucidity and humor Watts unravels the most obscur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knots with the greatest of ease."





Alan Watts
·艾倫·威爾遜·沃茨於1915年的今天出生於英國肯特郡奇斯爾赫斯特。


“[禪]全心全意、自由自在地融入萬物,無需顧慮自身。它不會將靈性與削土豆(馬鈴薯)皮時思考上帝混為一談。禪的靈性就是削土豆皮。”
——摘自艾倫‧沃茨1957年的《禪之道》


艾倫·沃茨在其權威的禪宗入門著作中,向西方讀者闡釋了這一古老宗教的原則和修行。他以罕見的清新明晰的筆觸,深入探究了禪的起源和歷史,並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清晰度闡述了禪對當今世界的意義。沃茨將禪宗視為“亞洲贈予世界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並在《禪之道》中將這份禮物贈予世界各地的讀者。
Alan Wilson Watts was born in Chislehurst, Kent, England on this day in 1915.

"[Zen] enters into everything wholeheartedly and freely without having to keep an eye on itself. It does not confuse spirituality with thinking about God while one is peeling potatoes. Zen spirituality is just to peel the potatoes."
--from "The Way of Zen" (1957) by Alan Watts


In his definitive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Alan Watts explain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his ancient religion to Western readers. With a rare combination of freshness and lucidity, he delves into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Zen to explain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 today with incredible clarity. Watts saw Zen a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gifts of Asia to the world,” and in The Way of Zen he gives this gift to readers everywhere.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
The Way of Zen
作者: 阿倫.瓦茲 
原文作者: Alan Wilson Watts
譯者: 蔣海怒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3/11/28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無心」、「無為」與「永恆現在」

  《禪之道》是西方哲學家阿倫‧瓦茲眾多著作中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適宜入門閱讀。

  全書圍繞「禪」主題,上承「背景和歷史」,下啟「原理和實踐」。上篇追溯禪與道家、佛教的淵源,深入闡述與禪的誕生密切關聯的《易經》、老子、莊子、列子、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並細緻梳理禪宗的歷史傳承。下篇闡述禪精神中核心的兩個概念「空」和「妙」,以及「靜坐無為」的禪修方式,並以「坐禪」和「公案」為例展開深入探討 討論禪在生活、藝術中的表達與應用及其之間的關聯。

  禪道中所蘊含的「無心」「無為」的意味,正可以啟發當今易於焦慮的現代人,通過學習將禪作為自己生命過程中不斷參悟的哲學,把握禪的精神,專注當下。


作者簡介  
阿倫‧瓦茲(Alan Wilson Watts)

  (1915—1973)美國神學博士,禪宗信徒,對東方哲學有精深的理解。他的思想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同時又不局限於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某一領域。生前出版的20多部有關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在美國幾乎每一部都是書,並以多種語言在全球翻譯出版,包括《禪之道》、《心之道》等。作為一個狂熱的演講者,瓦茲在20世紀60年代定期出現在廣播節目中,並主持了熱門的系列電視節目《東方智慧與現代生活》。

2025年英文廣告
There are books that teach, and then there are books that wake you up.
Listening to Alan Watts’ Become What You Are feels like being shaken gently out of a long, comfortable dream.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who you are, how life works, what it means to “find yourself” — until Watts’ calm, mischievous voice makes you realize that much of what you’ve believed is just smoke and mirrors.
It’s not a self-help manual. It’s not even a single narrative. It’s a collection of short talks and essays — fragments of philosophy, flashes of clarity — but together they build a mirror that shows you how little there is to “become.” Because you already are.
Watts speaks with that rare blend of humor and depth that makes philosophy feel alive. He moves effortlessly between Zen Buddhism, Christianity, Taoism, and psychology, weaving them into a single tapestry of insight. His central message? The more you chase after enlightenment, perfection, or “becoming,” the more you miss what’s already here.
Listening to the audiobook (beautifully narrated on Audible), I often found myself pausing mid-sentence — not because I was lost, but because I’d just stumbled into a truth too simple to rush past. Watts has a way of saying something ancient and making it sound brand new.
He tells us: stop trying so hard to be what you think you should be. The flower doesn’t struggle to bloom; it just does. And you, too, are part of that same effortless unfolding.
This isn’t a book you “finish.” It’s one you return to, like a quiet room that reminds you who you’ve always been.
BOOK: https://amzn.to/4o0cHsU
Enjoy the audio book with FREE trial using the link above. Use the link to register on audible and start enjoying!
有些書能教你道理,有些書能喚醒你。
聆聽艾倫·沃茨的《成為真正的自己》,彷彿被輕輕搖醒,從一個漫長而舒適的夢境中驚醒。你以為自己明白了自己是誰,生活如何運作,以及「發現自我」的意義——直到沃茨平靜而略帶調侃的語氣讓你意識到,你曾經相信的很多東西都只是幻象。
這不是一本自助手冊,甚至不是單一的敘事。它是一系列簡短的演講和散文——哲學的碎片,靈光閃現——但它們共同構成了一面鏡子,向你展示「成為」是多麼的渺小。因為你已經是了。
沃茨的話語中罕見地融合了幽默和深度,讓哲學鮮活起來。他游刃有餘地遊走於禪宗、基督教、道教和心理學之間,將它們編織成一幅充滿洞見的畫卷。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你越是追求開悟、完美或“成為”,就越是懷念已經擁有的一切。
聽著這本有聲書(Audible 的旁白非常優美),我常常會停頓下來——並非因為我迷失了方向,而是因為我偶然發現了一個簡單到難以忽略的真理。沃茨總是能巧妙地將古老的道理娓道來。
他告訴我們:別再費力地去追求你認為應該成為的樣子。花兒綻放無需費力,它自然綻放。而你,也同樣是這大自然綻放的一部分。
這不是一本你「讀完」的書。它是一本你會回歸的書,就像一間靜謐的房間,提醒你一直以來的自我。





《禪之道:無目的生活之道》譯者簡介

蔣海怒


  佛教禪學研究和譯介學人,哲學博士,佛教思想史博士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205—206年訪問學人。現任職于浙江理工大學,同時兼任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校佛教及思想史研究機構專職研究人員。著譯作品多種,現居杭州。
 
 

目錄

譯序:歐美禪小識

前言

上篇 背景和歷史
第一章 道家哲學
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禪的出現及其歷史

下篇 原理和實踐
第五章 空和妙
第六章 靜坐無為
第七章 坐禪與公案
第八章 禪與藝術

參考閱讀
 



歐美禪小識


  禪是宇宙贈予人類的一株四葉草它的精神 一言難盡,但似乎又勿需一言。禪者追 求「悟」,「悟」後的視界可謂「開天闢地」,這種極其稀有的視界可以用寒冬中染紅的櫻花或酷暑裡的雪水來比擬。禪由此儲備了克服或超越時空、語言及各種現成思想文化傳統的力量,這種克服或超越來自禪自身對自由、自主和反抗權威信念的認同。而從根本上說,禪的精神就是毫無阻隔地融入「當下」(活在當下),這如同說:你在聽一首歌曲時,你自己就是歌喉;你在觀賞一幅畫作時,你自己就是色彩;你在練習書法時,你自己就是筆墨。就禪者而言,他堅持「自力」和「自求解脫」,將提升生命境界的任務付諸個體自身。在這個不理想的世界裡,一位理想主義者可以憑藉禪的旨趣尋覓到個人靈魂所寄託的「風雪小巢」。

  為了把握禪的精神,經年累月的打坐、讀誦經典是必不可少的嗎?對於這一點,禪者似乎是持不確定的態度。固然,禪有其生長的時空歷史、思想淵源和參究門徑,卻不囿於任何現成的傳統、理論和方法。禪並不必然需要修行者或思考者背誦大段大段的經文,禪反對「經典崇拜」。禪也反對未經省思地接受權威和權威的解釋。禪主張積極的自由、自主和自在的思考,這也是禪的根本要義。這種自由、求新或叛逆的精神在禪的發展歷史裡表現得尤為明顯。禪宗的傳統傳承譜系被質疑乃至否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共識。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編訂自身就漏洞百出,從菩提達摩到慧能的東土六祖的傳承也是斷斷續續,紛爭歧出,甚至連達摩是否曾創立中國禪宗都值得深思。今天的學者們甚至發現,慧能以後直迄晚唐的禪宗傳承譜系都應該質疑,據說是來自唐代流傳的公案也許是宋代人編撰出來的。然而筆者以為,禪的研修及閱讀者完全無須困擾於此,因為就禪的本義來說,它具有超時空、超歷史、超越理性,以及自我克服和自我超越的本懷。

  落實到歷史層面,禪之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精神促使其生長出多元的禪傳統。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五種甚至更多的禪思想。禪的源頭是印度佛教的「Dhyana」(禪那)修證傳統,但是在傳入中國後又吸收了老莊甚至儒家思想,變成了中國禪(Chan)。之後,中國禪的傳統又東渡日本,北入朝鮮半島,構建出全新的日本禪(Zen)和朝鮮禪(Seon),而在二十世紀的全球文化交流過程中,禪又被帶到了歐美,發展出歐美禪(Zen)。因此,雖然是同一個漢字(禪),其實指代著許多精神傳統。並且,這些精神傳統間的差異很多,其中的一些甚至可以用「對立」來形容。然而,這些傳統依舊活生生地並存到今天。進而,禪來自佛教,但並不囿於佛教自身的思想資源,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禪已經不能完全歸屬於佛教自身的範疇了。當一位修行者或思考者穿梭於這些禪傳統之間時,他或許會遇到極大困擾。此時此刻,他就必須以「禪的精神」對待這種困局。禪是不拘的、流動的。

  國際文化頻密互動的情勢將歐美禪傳統帶到我們視野的中心。一般認為,日本僧侶釋宗演與會一八九三年世界宗教大會(芝加哥),是西方禪傳播的第一個標誌性事件。在此之後,同為日本人的鈴木大拙(D.T. Suzuki)撰寫了一系列英文禪學作品,並力求用西方哲學和宗教理論、概念來解釋東方禪傳統,這些英文禪學作品為西方世界對禪的興趣的不斷增長奠定了材料的基礎。

  西方禪的高潮期爆發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禪進入了西方「大眾文化」範疇,不再僅是學院派的會議討論對象。對二十世紀西方思想文化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當時的 「非主流文化」(non-mainstream culture)或「反文化」(counter culture)運動,它是與嬉皮士 (hippies)、反越戰、吸毒、性解放等熱潮,與切.格瓦拉、馬丁.路德.金,以及鮑勃.狄倫(Bob Dylan)等搖滾樂歌手聯繫在一起的。當時移民美國和歐洲的日本和韓國人,與樂於接受東方思想的西方人士一起推動了禪在歐美大眾思想層面的傳播。許多非主流文化的領導者和參與者都有禪修的經歷,當然,現在名氣最大的是早逝的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Steve Jobs)。這次西方世界的東方思想熱潮,其深層的原因或許有許多。就禪而言,它為當時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輕一代提供了異質的、解放的、非主流、非理性的思想傳統和邊緣價值觀,這些內容正是「非主流運動」所渴望獲得的「思想武庫」。諾貝爾文學獎(二○一六)獲得者鮑勃.狄倫可以作為經典案例來分析(這一點應尚未引起中文學界的關注)。作為「反文化運動」的旗幟性人物之一,他唱出了這場文化運動所蘊含的個人的時代意識—精神流浪漢情懷:人是孤獨的、無家可歸、一無所有及無人問津的「滾石」(rolling stone)。當代西方著名禪學家海茵(Steven Heine)就嚴肅地討論過鮑勃.狄倫的「禪師」身分問題。在海茵看來,鮑勃.狄倫不斷變換自己的身分:民謠歌者、政治抗議歌手、搖滾詩人、電影製作家、電臺主持人、重生的基督徒,這證明他具有不斷自我解構和自我建構的勇氣。狄倫與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私交甚篤,而後者受到禪學的積極影響。如果仔細搜索狄倫的歌詞,我們會發現裡面的確含有禪宗所持的「非二元思想」,他的歌詞總是力圖去捕捉現象,讓事物在筆下進行自我表述,而非直截了當地表達某種政治或人生思想。總而言之,鮑勃.狄倫即使不是一位「禪師」,他的歌詞至少可以從禪的視角來加以解讀。

  就文學領域而言,「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領袖也多有研習禪的經歷,我們可以提及一系列燦若繁星的名字:《在路上》(On the Road)的作者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垮掉派」代表詩人金斯伯格和斯奈德(Gary Snyder)等人。其中,凱魯亞克《在路上》的續篇《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提出要將禪佛教的「空」落實到「當下生活」的理想主義途徑。金斯伯格在遭遇禪修後「大開眼界」,認同了禪家的「不執著」精神:如果你望見恐怖,不要執著於它;如果你遇見美麗,也不要執著。斯奈德更是有在美國和日本的禪院裡長期修行的經歷,並從事翻譯禪宗經典的工作。我相信,禪的思考給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詩歌創作靈感。上述這些知名人物是普及西方禪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歐美人士所吸收的禪思想主要來自日本(而非中國),這當然與美日關係密切的背景相關。

  西方「禪高潮」的「發動機」則是一系列 經典英文禪學著作。然而,用優雅的英文傳播東方思想的難度非常之高,所以它的作者隊伍並不大,最知名的有布萊思(Reginald Horace Blyth)、凱普樓(Philip Kapleau)、鈴木大拙以及瓦茲(Alan W. Watts)。此外,德國學者海瑞格(Eugene Herrigel)的《箭術與禪心》(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又譯《學箭悟禪錄》)也風行歐美。鈴木大拙的禪撰述和禪思想,中文世界已有較多介紹。筆者在此主要簡介一下另外幾位的貢獻。

  布萊思的貢獻主要是將東方禪經典翻譯為英文,包括禪宗自身的經典以及浸透禪精神的日本詩歌形式,例如俳句、俳諧。就禪向西方世界傳播方面,布萊思的開拓之功體現在早於一九四二年就出版了《英語文學和東方經典中的禪》(Zen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Oriental Classics)一書。他痴迷於日本禪文學,單就俳句而言,布萊思就出版了六部著作。他對於禪宗經典《無門關》的翻譯,被譽為「堪稱完美」。凱普樓是推動歐美禪運動的重要組織「三寶協會」的一名教員。「三寶協會」的旨趣是曹洞宗和臨濟宗禪思想的混合物。凱普樓的貢獻是以實錄的方式記載下當時禪師之間、禪師與禪修初習者之間的交談,他的筆觸也詳盡地記錄下禪修的過程和細節。他一九六五年出版的著作《禪門三柱》(The Three Pillars of Zen)流行至今,被翻譯成十二種語言。凱普樓的特色是從「實用角度」(而非哲學視角)向西方人介紹禪修的各個環節和注意點。

  海瑞格一九四八年出版的《箭術與禪心》主要記載了他在日本的「弓道」學校練習射箭的感悟。海瑞格是德國人,對神祕主義有濃厚的興趣。他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九年間到日本擔任教職過程中,跟隨日本的「弓道」師傅練習射箭。《箭術與禪心》的極具爭議之處在於作者過分渲染「無意識」在射箭過程中的作用。海瑞格說,射箭的精髓在於「不射之射」,在瞄準目標時,持弓箭者的無意識狀態就表現在對「空」的體認。持弓箭者已經完全去除掉「自我」,他已經與弓箭合一了。人們有理由質疑:這種極端神祕化的東方精神已經與理性背道而馳了。

  作家瓦茲來自英國,他的另外一些身分包括哲學家、演說家和東方哲學的布道者,當然他也是一位「禪者」。他雖然有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高校從事教學的經歷,但並不追求學院派的成功。就禪的修行經歷而言,瓦茲曾在紐約和舊金山參加過禪修。他的身分是多元的,他的思想是複雜的。當然,對他的評價也是頗具爭議性的。瓦茲撰述了約二十五種面向西方讀者的東方思想著作。這些著作對從那時以來的美國的文學、音樂、電視甚至遊戲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值得珍視的是,這些撰述所使用的都是典雅流暢的英文,這使他的著作被廣泛閱讀和傳播。雖然,瓦茲對禪精神的解釋受到了一些人物(如鈴木大拙)的批評,他們認為瓦茲曲解了禪的某些概念。然而從禪的精神看,鈴木大拙等人的批評本身也可以被「反批評」。就個人魅力而言,他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滿了「禪精神」的「灑脫」。例如,他是這樣度過晚景的:一半時間花在面向舊金山灣的美麗小鎮索薩利托的一艘遊艇上,另 外一半在金門大橋對面的塔瑪派斯山小木屋裡,這裡毗鄰紅木國家公園、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和塔霍湖。

  《禪之道》(The Way of Zen)發表於一九五七年,是瓦茲著作家族中最知名的,在瓦茲關於禪的一系列撰述中具有總結性地位,其綜合性和透澈性給西方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梳理禪思想的來源時,瓦茲梳理出印度宗教、佛教、《易經》和老莊。在探研禪的思想 時,瓦茲重點研究了「空」和「妙」兩個概念,這也是禪精神中最為關鍵的、最核心的兩個概 念。在闡述禪的修行時,瓦茲特別拈出「坐禪」和「公案」兩種,它們是禪修行的兩翼。在介 紹禪的影響時,他將「藝術領域」作為撰述對象,這也是西方讀者最為感興趣的方面。在這一章裡,瓦茲用清晰、優雅的筆調討論了禪與詩藝(如俳句)、茶道、日本園林藝術(如枯山水)之間的關係。譯者認為,這些內容同樣也會受到中文讀者的喜愛。

  本書或許是極佳的打開禪的正確方式—對今天中文讀者的現代心靈而言。這個評價來自譯者的自身閱讀體驗。譯者經年從事禪研究和禪學著作的翻譯,所見的東西方禪著述甚多。但是這些著作中,有的是面向禪學研究者的嚴肅專業化書籍,有的是對古代禪經典的簡單翻譯 或過於主觀的解釋,還有一些僅僅屬於個人的禪修體驗記錄,其偏頗性也最大。此外,還有一些類似於禪文學的撰述,其產品或許可以名之為「禪心靈雞湯」。《禪之道》這本書的優勢在於:既具有嚴肅的禪思想梳理性質,也對禪的生活應用和藝術應用有確切的指導或啟發意義。

  作者相當優秀地做到了這一步。對於現代心靈而言,我們與古人思想的距離或許比東西方心靈 的距離更大。在對禪的精神和思想進行講述時,《禪之道》這本書既從西方思想習慣出發,最 後又突破了 西方思想習慣,其思索之路也呈現得非常清晰,讀者可以沿著瓦茲的思考路徑進入禪的思考方式,進入禪者的視界。瓦茲對禪精神的透澈解釋,似乎也超越了大部分中國本土和 日本禪學家或禪研究者,其在西方世界的廣受歡迎也證明了這一點。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譯者 以為:對於禪的意義,我們應該從全球視角來理解,並站在自由的立場上去領悟禪的精髓。

  祝願這本風靡西方世界的禪學著作,也受到中文讀者同樣的歡迎。
 




禪學隨筆 應是孟祥森譯的 ,台北的志文出版社出版, 這篇也是待校之文。


禪:答胡適博士(鈴木大拙)

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著

編者前言

   文學博士鈴木大拙﹐京都大穀大學佛教哲學教授﹐生於一八六九年。他可說是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的佛教哲學權威(一九六六年已去世)﹐而且毫無疑問的是最偉大的 禪學權威。關於佛學﹐他用英文發表的主要著作約有十二部﹐或者更多一些﹔他用日文所寫的著作﹐則至少在十八部以上﹐這些都是西方人尚未有機會讀到的。再者 ﹐從英文的禪宗出版年鑒﹐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把禪宗傳到日本之外的世界先鋒﹐因為除了忽滑穀快天的《武士的宗教》(Religion of the Samurai, Luzac & Co. 1913)和The Eastern Buddhist ( 《東方佛教》雜誌﹐一九二一--一九三九)之外﹐直至一九二七年﹐西方讀者沒有見到任何有生活體驗的禪宗著作﹔一九二七年鈴木博士出版了他的 Essays in Zen Buddhism (《禪論集》)第一集。
  鈴木博 士的著作是權威之作。他不僅研究過梵文﹑巴里文﹑中文和日文的原著﹐而且對於西方思想有最新的認識﹐他熟悉德文﹐法文和英文﹐而後者他用之於說話和寫作是 如此流利。更且﹐他不僅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佛弟子。雖然他不是佛教任何支派的教士﹐他在日本每一個寺廟中﹐卻都受到尊敬﹐因他對於精神事物的知識--這 是每一個坐在他腳邊聽道德人都親身經歷的--是直接而深刻的。當他談到高階層的意識﹐他是以一個住於其中的人發言﹐他給予那些進入他的心靈領域者的印象﹐ 是使人覺得他是一個尋求智性象徵﹐以便描繪那「超乎智性」的覺醒領域之狀況的人。
   至於那些不能坐在大師腳邊聽道的人﹐他的著作是一個必要的替代品。然而所有的這些著作﹐在英國已於一九四○年以後絕版﹐而留在日本的部份﹐則焚毀於一九 四五年的東京大火﹐這次的火災燒卻了四分之三的東京。因此當一九四六年我到達日本時﹐同作者商量﹐為倫敦的佛教會--我與我的妻子被提名為主持者--刊印 他的著作集﹐把以前的傑出著作重新排印﹐並盡可能迅速的把許多新著作的譯本印刷出來﹐這些著作是鈴木教授在戰亂時期隱居在自己家中寫出的。
   對於禪本身我在此處無須說什麼﹐但是關於禪的書籍--諸如艾倫·維特(Alan Watts)的《禪之精神》( The Spirit of Zen) ( Murray 版)﹐我的《禪佛教》(Zen Buddhism) ( Heinemann 版)﹐以及佛教學會所出版的中國禪宗經典翻譯和其他著作--銷量的增加﹐證明瞭西方對于禪宗的興趣迅速上昇。然而禪是一個極易被人誤解的題材﹐因此由一個 共認的權威所發表的言辭是我們急切需要的。
  現在這本書包括七篇文章和講辭﹐她們 最初是刊登在不同的期刊中﹐如果我們不收集成書﹐恐怕會埋沒在檔案之中﹐而使未來的讀者失去閱讀的機會。它們發表的時間﹐涵蓋了將近半個世紀(一九○六 --一九五三)﹐而且發表的地方也有很大的空間變化。這些篇幅是在鈴木博士的指導之下﹐加以選擇修訂和排列。我做為本書的編者﹐並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功勣﹐ 因為﹐我所做的只是提議讓這般優異的資料﹐儘可能使廣泛的大眾有閱讀的機會。我很感謝各期刊的編輯允許重刊各篇文章﹐並對佛教學會所有的會員﹐致我深切的 謝意﹐因為他們負擔了重新列印各篇文章的工作。下面幾則注言﹐可能是讀者感興趣的﹕
  一﹑《佛教中的禪宗》。 這篇文章原刊載於一九○六-七年的 The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期刊。後來抽印為小冊子。鈴木博士曾寄給亞歷山大·費雪( Alexander Fisher)--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是英國和愛爾蘭佛教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後來又轉到我的手中。當我要求鈴木博士答應把它收入本書中﹐鈴木要求加 上下面的注言﹕
  「這篇文章是一九○六年為巴厘文學會所寫﹐我想這是我關於禪佛教 所寫的第一篇文章。它所根據的是史學家所寫的禪宗傳統歷史﹐這些資料中並沒有包括後來在敦煌所發現的稿本。不過這篇文章對於禪學者仍舊可以提供一些知識 --特別是那些對于中文原著感到困難的西方學者。我依照後來的學習所得做了少數修正﹐但這篇文章主要的部份仍舊保持原來的樣子。
  二﹑《禪佛教》。這篇文章原刊載於一九三八年的 Monumenta Nipponica ﹐也是鈴木博士所稱的早期著作﹐就是說﹐由於他思想的成熟以及晚近的發現﹐而對禪佛教與它的發展產生觀點上的變化之前﹐所寫的著作。
  三﹑《禪體驗的解釋》。原刊載於一九四四年的 Philosophy - East and West ﹐這個期刊是由 Charles A. Moore 博士所編﹐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版權為其所有。這篇原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天﹐於夏威夷大學所舉辦的「東西哲學家會議」中宣讀的。
  四﹑《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這篇文章是取自 Essays in East-West Philosophy (《東西哲學論叢》﹐是由Charles A. Moore 所編﹐一九五一年﹐火奴魯魯﹐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九四九年夏季﹐在火奴魯魯舉行的第二屆東西哲學家會議中﹐鈴木博士親自宣讀的。這是許多人認為著者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五﹑禪:答胡適博士(鈴木大拙)。這是對胡適博士的一篇回答。胡適博士的文章發表於一九五三年四月﹐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Philosophy - East and West 中﹐鈴木博士立即發表這篇回答。更近一步的註解﹐請參看該篇前端的編者注言。
  六﹑《問答》。這篇文章是鈴木博士特別為一九五三年八月出版的《中庸之道》( The Middle Way)--倫敦佛教學會的刊物--所寫。
   七﹑《禪的自然觀》。這是一九五三年八月﹐鈴木博士在瑞士的 Ascona 所宣讀的一篇文章。一九五四年刊載於 Eranos Jahrbuch 期刊。
倫敦佛教學會主席韓福瑞 ( Christmas Humphreys)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