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王金平:「台獨」、「一中」與「統一」:終於衝冠一怒(王健壯),趙紫陽:鎮壓的前夕?(圖:文/林朝億) 很難撼動台灣的民主進程的;趙紫陽逝世10周年;


對於首次站上台質詢,王金平將兩岸關係作為此次講述的最大核心。王金平表示,「台獨」、「一中」與「統一」,是影響兩岸及台灣未來的三大問題,「但很遺憾,我們從未真誠、認真、理性地面對與討論」。過去五年來,政黨針對兩岸關係更只聚焦在「有沒有九二共識」和「承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僵局,但兩岸不會永遠維持現狀,未來應堅持「確保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自由文明生活保障」的核心價值,制定因時、因地、因人可調整的彈性政策,尤其要考量實力、意願、情緒、情感和義利五大變因。


王金平,質詢台,廿三年首登板,
歷史時刻,照片必須存成黑白的!
(2016/07/01)

王健壯專欄:王金平終於衝冠一怒
 2015年04月07日

台聯立委日前以「申入亞投行,未經國會監督」的理由,高舉標語牌,霸佔主席台,癱瘓議事,這樣的場面在立法院早已見怪不怪。
但怪的是,一向自稱「尊重、包容與接納」反對黨杯葛議事的王金平,這次卻在黨團協商時,罕見動怒痛罵台聯總召賴振昌「上次M503航線已經夠了,這次又想霸佔主席台?」接著他又講了足以稱之為名言的一句話「民主不是這樣,民主已經死亡」。據媒體報導,被訓了一頓的賴振昌滿臉無奈,最後靠柯建銘打圓場,才化解了尷尬場面。
這幕國會現場,透露了幾個訊息:其一,立法院長不怒則已,一怒則安國會。其二,黨團協商果然威力無窮,三、四人關起門來三言兩語,就有定紛止爭之效。其三,以霸佔主席台方式癱瘓議事,雖是行之多年的國會常態,但王金平卻似乎已有所反省,不但認為「民主不是這樣」,甚至痛心民主若是這樣,則代表「民主已經死亡」。
但這三個訊息卻讓人不禁納悶:民主若不是這樣,那麼民主應該是哪樣?民主已經死亡這句話中的民主,指的應是代議民主,但代議民主何以死亡?何以像有些人嘲諷「不是死亡,而是墓木已拱」?責任誰負?王金平何以遲至今日才衝冠一怒,才有此感慨,才有此反省?
王金平當了四十年立委,做了十六年院長,按理說,他比任何人都應更知代議民主為何物,但他任令「民主不是這樣」的那種民主,在立法院橫行無阻十六年,其無責乎?
問王金平這個問題,他一定撇清卸責。例如,黨團密室協商絕對是讓代議民主死亡的重要關鍵,但王金平在最近一場大學演講中卻辯稱「經協商的議案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七」,與萬年國會四十五年共通過一千五百多項議案相比,這一屆立院就已經通過了六百八十多項議案;言下之意即是:若無黨團協商,哪來現在這麼高的立法效率?
但這是不折不扣的詭辯。萬年國會那個年代的國家政務,不如現在這般複雜多樣,立法自然也較少,以古比今,不倫不類。另外,立法效率豈能以量化作為標準?何況立法完成的七成七議案,若都祇是一般性議案,剩下的未完成的二成三議案,才是重大法案,即使議事成功率高達七成七,這樣的國會與這樣的國會議長又有何可炫耀之處?套用王金平那句話,國會不是這樣,議長也不是這樣。
這幾年許多人都將政治動盪的責任,歸咎於行政權的專擅,卻無視於立法權其實比行政權更加專擅。例如,行政權的任何作為,動輒被人扣上黑箱作業的罪名,但比行政機關更應公開透明的立法院,卻至今仍靠密室協商運作,少數人即可拍板甚至綁架國事,立法權凌駕行政權至此程度,又豈是專擅二字所能形容於萬一?有人雖心有所憂所危,但那些高唱反黑箱要透明的民眾,卻至今未像反彈行政權一樣,強烈反彈立法權,何以致此?再套用王金平那句話,民主是這樣嗎?民主不是這樣。
台灣民主搞到現在如此不堪處境,近二十多年的三任總統通通有責,歷三任總統而始終不變其位的立法院長,又豈能無責?但王金平顯然不作此想,否則他也不會自炫「院長主持協商」的議案成功率,否則他也不會自以為可憑著那份院長成績單,有問鼎總統的實力。
但王金平有可能因此而躍登大位嗎?上網看看段宜康以中國一本章回小說名稱打的那個燈謎吧。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今天是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逝世十週年。也許很多人已經不太記得他了,但是對我來說,他永遠活在我的精神世界裡。我永遠不會忘記:


1. 整個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他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但是現在這個功勞完全被鄧小平竊據;歷史可以被暫時掩蓋,但是事實不容抹煞;


2.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趙紫陽放棄了權力甚至是自由,也不站在鎮壓者的一邊。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和總書記,他的人性戰勝了黨性,他的品格到了崇高的境界;


3. 鄧小平深知全黨只有趙紫陽最具備執政能力,因此在90年代曾經兩次試圖讓趙重新出山,擔任國家領導人職務,唯一條件就是他表態支持當年的鎮壓,但是兩次都被趙紫陽峻拒。寧願被關押至死,也不昧著良心得到榮華富貴。他的驚天選擇,彪炳千秋;


4. 趙紫陽主政的八十年代,是中國的黃金年代,也是正確的發展模式的年代。今天紀念趙紫陽,是因為曾經,中國完全可以走一條不同的富強之路。但是現在的所謂“中國模式”,使得這個國家,她的首都的人民的呼吸,都成了問題。中國需要重新肯定趙紫陽和趙紫陽路線,才有未來和希望。


回顧歷史,在趙紫陽身上,凝聚了中國的失望與希望。

從“改革​​先驅”到“國家囚犯”

十年前,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逝世。這位中國改革政策最為關鍵的製定者和執行者之一,最後因為六四事件而遭到罷黜,軟禁至死。中國官方至今對趙紫陽諱莫如深,但有關他的討論卻始終未曾停息。
China Ehemalige Premierminister Zhao Ziy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1月17日,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發布短訊:"趙紫陽同志因長期患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多種疾病,多次住院治療,近日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1月1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這條僅有58個字的短訊,宣告了這位中國文革後時期最重要政治人物之一的逝世。這也是趙紫陽在1989年失去權力,繼而被軟禁在北京富強胡同6號的家中,成為"國家囚犯"之後,在中國官方媒體上出現有關他的極少數消息之一。
Ehemalige Residenz von Hu Yaobang & Zhao Ziyang in Peking
位於北京富強胡同6號的趙紫陽故居
被封殺的前中共中央總書記
處於軟禁中的趙紫陽在中國媒體基本遭到封殺,他的名字在公眾輿論中正式出現的情況屈指可數。2007年,知名政論雜誌 《炎黃春秋》刊登國務院前副總理田紀云的文章"國務院大院的記憶",其中有一段關於趙紫陽的正面描寫,讚賞"一貫倡導節儉,反對鋪張浪費,講排場",成為極其罕見的一個例外。
2014年,頗受注目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中國大陸上演,事前盛傳劇中將有趙紫陽的鏡頭。最後結果是,劇中有一名沒有點明身份、特寫鏡頭大約兩秒的人物。有媒體暗示,此人就是趙紫陽。
曾擔任趙紫陽的政治秘書 鮑彤表示,官方對於趙紫陽絕口不提的封殺政策確實取得了效果:"比如現在的小學生,大概99%不知道誰是趙紫陽。如果是大學生,可能90%都不知道趙紫陽。有3%到5%也許聽到過這個名字,知道這個名字說不得、看不得,他的書是禁書。"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也認為表示,這一現像是中國政府刻意為之:"這當然和圍繞他所發生的悲劇,以及他在1989年的下台有關。中國領導層尤其不想回憶起這些事。他在失去權力後遭到軟禁,中國領導人更是非常謹慎,不想讓趙紫陽這個名字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出現在公眾輿論中。"
Flash-Galerie Die Republik auf dem Platz des Volkes – Tagebuch Mai/Juni 1989
1989年5月19日天安門廣場,趙紫陽的最後一次公開亮相
"改革政策最為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按照中國官方史料的說法,與許多中共早期領導人一樣,趙紫陽也是一個出身於富裕家庭的"革命者"。1919年出生的他,1938年便加入中共。1949年後,趙紫陽先後主政廣東、四川。尤其是在四川期間,力主農村改革,改善農民生活,因此民間有"要吃糧,找紫陽"一說。
1978年,趙紫陽離開四川,前往北京。此後他政治生涯出現了巨大變化。1980年,趙紫陽成為國務院總理。七年後,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正是在他的任內全面啟動。
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將趙紫陽稱為"中國改革政策最為重要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改革初期的象徵性人物。"對於中國、中國的崛起​​以及經濟復甦而言,改革以及改革政策的效果毋庸贅言,眾所周知",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表示,"趙紫陽在1978年調任北京後相對較快地在政府層面開始從細節上主持改革工作。他主導所有政府方面的改革動作,也對改革政策的實施負責。"
改革功過
針對趙紫陽所主導的改革措施和成效,曾經擔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的鮑彤認為,趙紫陽的改革相當成功,"就是大家都知道,毛澤東的經濟制度不可取,必須改。這一點深入人心,而且開始改。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說,趙紫陽改錯了,那就說是說趙紫陽改對了。說趙紫陽改的不夠,不是趙紫陽改的不夠,而是許多人不准趙紫陽、不讓趙紫陽、阻礙趙紫陽改革。"
Bao Tong Dissident in China ARCHIV 2014
鮑彤:“許多人不准趙紫陽、不讓趙紫陽、阻礙趙紫陽改革。”
鮑彤表示,在經濟改革方面,趙紫陽面臨黨內保守派的強大壓力,而在政治改革的議題上,趙紫陽的活動空間更加狹小。
1989年 六四事件讓中共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達到頂峰。5月19日,反對武力鎮壓學生運動的趙紫陽出現在天安門廣場,發表講話,呼籲學生放棄絕食,承諾進行對話。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開場合。六四之後,趙紫陽被指控"分裂黨"和"支持動亂",免去所有官職,並被軟禁在北京富強胡同6號家中,直到2005年逝世。
"依法治國"帶來變化?
趙紫陽去世後,中共歷屆領導層均對這位前領導人諱莫如深,每年忌日民間人士為其舉辦悼念活動也會受到當局嚴格控制。習近平主政下的北京當局,做法是否會有所轉變?德國外交政策協會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並不這樣認為: "學生在像徵在國家心臟的地方-天安門廣場死去。這對於整個國家的穩定而言都極具風險。對於黨的領導角色而言同樣如此。我認為,大部分中共領導人如果可以長期內不用觸碰這個話題,他們都會感到非常高興。中共從本質而言,不喜歡公開面對這樣的具有自我批判性質的事件。"
Deutschland China Politikwissenschaftler Eberhard Sandschneider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
2010年,趙紫陽五週年忌日時,曾經長期擔任趙紫陽智囊的鮑彤便無法前往參加祭奠活動。他表示,希望這次會有所不同:"去年年底,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如果根據這個原則,對趙紫陽的紀念是公民的合法權利,法律應該保護,而不應該干預,不應該壓制,不應該非難。我希望老百姓可以自由自在的回憶趙紫陽,討論趙紫陽。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也是一種進步,也是四中全會一種有價值的成果。"
作者:石濤
Lea Hedrich和文木亦對本文有貢獻。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即便立法院4日傳出驅離風聲,但立院議場外學生還是認真進行審議民主,評論服貿協議的優劣點。圖:林朝億/攝影
新頭殼newtalk2014.04.04 文/林朝億

清明連續假期展開,隨著天氣變冷,立法院保警穿上鎮暴護背、護膝,這兩天警方要展開驅離的訊息也在議場四處傳遞。尤其是昨晚馬英九召集金溥聰等黨政高層定 調,一、要王金平認定議場佔領為治安事件、警方僅需告知即可進入驅離;二、放話美方向民進黨施壓,逼迫讓步,讓外界有風雨欲來的感覺。

就後者而言,民進黨中央立刻否認收到美方壓力。其實,從曾經外洩的美國外交密電來看,美方對台灣政府、政黨如果有意見,AIT向來都大喇喇地登門直接告 知,不會拐彎抹角、透過任何外圍人士、退休官員暗示、傳話,讓大家猜來猜去。民進黨駐美代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敢直接否認有施壓,那就是沒有。所以,這 段時間傳出的美方施壓等等,合理推論只是國民黨當局透過媒體在進行一場輿論戰罷了。至於王金平部分,那就有趣了。王金平今日表示,若要驅離,僅需告知是法 制局的見解,他自己的看法如何,王則不願意表態。

其實,1989年六四事件可以提供一些觀察的角度。當年4月15日胡耀邦過世,學生到天安門悼念,並演變成大型集會。剛開始中共中央還是定位為學生的愛國 運動。但到了4/26人民日報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定調這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陰謀推翻中共和現行的政治制度,整個政府與學生對抗的局勢徒 增。

從後來流出的天安門白皮書與趙紫陽「國家的囚徒」來看,當時的政治局成員同情、反對學生的比例約略是4:3。從各地情資匯報的天安門白皮書來看,北京領導階層獲得學生們抗議的訊息也大致無誤,這是一個溫和要求改革的運動。

但到了5月中旬,以鄧小平為主的老一輩政治元老出現了一個陰謀論,426社論絕不可撤回、學生們是受了方勵之策動,方勵之的背後則是美國、台灣勢力鼓動。 因此,國家主席、總書記趙紫陽再怎麼講都挽回不了鎮壓的決定。鄧小平更明確定調「如果是黨內矛盾,還可以忍受;但若是敵我矛盾,絕不能手軟」。因 此,518會議決定,趙紫陽必須下台。519凌晨趙紫陽前晚廣場探視學生後,就再也沒公開露面;當天北京宣佈戒嚴,解放軍入城。

以趙紫陽秘密錄音稿撰寫的「國家的囚徒」一書,是近代政治研究罕見的材料。裡面呈現出一群恐慌失去政權的老頭子們,即便把正確的訊息擺在他們面前,他們還是會憑空創造出恐懼、害怕,並決定動用武警以對抗這些反黨、叛國的學生們。

從這個事件看台灣,就很清楚了。馬英九、金溥聰、江宜樺等人就像當初的鄧小平、陳雲、李鵬一樣,太陽花學運即便訴求再怎麼明確,清晰,他們看到的僅是恐 懼、僅是害怕失去政權。王金平就像當初的趙紫陽一樣,「黨內矛盾可以容忍,若是敵我矛盾,則絕不能手軟」。王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不如趙在當年共產黨的位 置,但王站著立法院長一職,警察要進入驅離前,一定得先逼王表態。

王金平向來是個謹小慎微的人,沒人敢保證他擋得下馬金的壓力。但台灣的民主體制畢竟不像中國的黨國體制一樣,馬英九頂多敢叫警察驅離學生,還不敢、也無法派坦克驅離人民。今天即便他們將立院上百位學生搬離議場,頂多只能重挫太陽花學運,還是很難撼動台灣的民主進程的。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